《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5期:关于加快机械化、智能化促进四川省粮食产后减损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5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5/3/13已阅览:2185次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5期

(总第943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3月13日        

 

专家建议

关于加快机械化、智能化促进四川省粮食产后减损的建议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减损节约,四川省委、省政府进行了周密部署,采取了系列有力措施,推动粮食损失浪费大幅下降,但仍有挖潜空间,特别是在粮食产后收获、储藏、加工等环节。专家团队结合一线调研和我省实际提出加大专用设备长周期支持、出台标准和建立示范基地、强化减损即增产意识和技能培训等对策建议,供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节约的战略部署,连续四年制定主要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方案,重点围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等关键环节,强化机械化、智能化技术装备的研发应用,促进粮食产后减损取得积极成效。内江市合理选用收获机械、开展粮油机收减损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油菜机收平均损失率降至6.0%,小麦机收平均损失率降至1.2%;绵阳市推广运用低温、智能等储粮新技术、新装备,粮食储存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以内。整体来看,四川省在粮食产后收获、储藏、加工等环节仍有挖潜空间,亟须进一步提升粮食产后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一、存在问题

一是适用于丘陵山区的轻简型收获机械创新不足。“多品种、小批量、高性能”的需求特性,决定了丘陵山区收获机具的研发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回报低,使得农机企业创新积极性不足,“四川造”整体竞争力尚待形成。液压元件、无极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以及智能操作系统长期依赖进口。半喂入式水稻收割、山地田间转运动力设备及专用机具成本高,机器性能、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等方面有待提升。低损低含杂摘穗(籽粒破碎率低于4%、杂质率低于2.5%、损失率低于5%)、具有作业状态监测的玉米收获机械有待攻克。

二是收获机械与农田、农艺、机具融合不够紧密。四川约78%的耕地在丘陵区,53%的耕地为坡耕地,耕地具有“小、短、陡、弯、碎”特点,黏重土壤占比大、机耕道缺乏等,均不利于机收作业。粮食品种、农艺、气候的多样性,决定了每个种植单元的收割时间、收割方式各不相同,导致收获机具难以标准化应用,机具运行和作业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不足。以玉米为例,各地种植行距在30~65厘米变动,造成机械化摘穗漏摘率高,虽已研发出适应多种行距的不对行玉米收获机,但其适应性和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据统计,目前四川省玉米收获机械化率不到20%,远低于水稻、小麦。此外,粮食机收减损技术、机收作业质量标准不完善,农机手对机收减损认识不足、操作不规范,收获机具购置应用补贴机制不健全,机收减损作业范围与作业质量有待加强。

三是绿色智慧储粮技术系统集成有待加强。四川省已支持28个粮库新建高标准粮仓155万吨,率先在全国大规模实施绿色低温储粮工程,累计建设低温仓容720万吨。除新建粮仓使用了储粮“四合一”技术外,多数地区由于筹资难、用地难、用电贵等问题,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以单项技术应用为主,绿色储粮、粮仓智能化管理和节能降耗技术的系统集成有待加强。此外,据初步测算,四川近50%的粮食由农户分散贮藏,由于储粮设施不达标、科学储粮意识欠缺、运输烘干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使得粮食产后运输、干燥和贮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变质。

四是粮食精准适度加工新理念、新技术推广不足。粮食智能化、自动化加工成套装备制造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新型加工、精深制造、智能控制、高效利用、综合转化和低碳生产等技术领域的研发相对迟缓,色谱、质谱等质量安全方面的共性高端理化检测设备几乎被国外垄断,智能低能耗制粉、柔性碾米等稻谷适度加工专用装备研发推广不足,精准适度加工标准化还处于试点推广阶段,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消费观念引导滞后,使得粮食加工环节存在过度加工与加工不足的问题,造成粮食出品率低、副产物综合利用不足。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粮食收获、烘干、仓储、加工专用设备长周期支持。接续推进“天府良机”行动,出台新一轮行动方案,布局一批粮食产后减损机械装备研发项目,择优选择一批高水平团队给予长周期、高强度支持。重点强化农机、农艺、农田、农具与信息融合创新,持续优化机具物理设计、材料性能、工艺加工以及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攻克适用于丘陵山地、融合损耗监测和智能化技术的田间转运动力设备及专用机具、轻简型无人驾驶收获机、高效低损智能收获机具、绿色智能粮食烘干机械及成套设施装备、绿色智能粮食精准适度加工装备,为粮食产后减损提供装备支撑。探索智能化、自动化粮食加工装备组装生产线,打造粮食装备智能加工厂,培育一批粮食农机装备优质“四川造”企业。

二是加强粮食机械化智能化节粮减损政策引导。加大丘陵山地农田基础设施和宜机化改造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地块不同给予差异化补贴,配套建设集中育秧设施,推广精量播种,为机收减损创造条件。加快出台四川省粮食节约减损实施细则,明确针对土壤质量、地貌类型、区域气候和种植结构等特点的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等机收减损技术指引和机收作业质量标准,研制四川省粮食全链条机械化智能化节约减损标准规范。设立专项补贴资金,率先支持产粮大县完善烘干仓储设施,分区域、分品种开展产后机械化节约减损应用示范,打造一批粮食产后减损标准化示范基地。将损失率纳入机收社会化服务合同,从法治层面引导农户、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手规范作业,确保收获作业低损高效。

三是持续强化粮食产后机械化减损意识与技能培训。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用好“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四川科技兴村在线”等平台,加强农户节约用种、适时择机精细收获、科学储粮等减损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增强节粮意识。建立完善农机手终身培训体系,继续开展机具维修保养和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收减损技能培训。围绕支撑粮食全链条机械化节约减损和提升机收作业服务质量,通过技术培训、作业演练、技能竞赛等方式,树立一批机收减损榜样标杆,培育一批懂农机农艺、善经营管理、会操作维修的农机技能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赵春江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李  瑾  冯  献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牟锦毅  张  雄  刘永红  周评平  吴海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