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四川盆地中低海拔冬水田区杂交中稻栽秧期,针对今年育秧阶段的低温冷害及突发高温的不正常气候变化对秧苗生长的影响:部分秧田前期发生绵腐病、中期发生青枯病死苗,造成秧苗不能满足本田用秧量以及突发几天高温,没有及时揭膜通风降温,致秧苗徒长,秧苗素质差。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大面积生产参考:
一是适期早栽促低位分蘖早发。早栽嫩秧,有利于延长秧苗的营养生长期,提高前期有效分蘖数,为高产奠定穗数基础。因此,当秧龄达到35—40天时,尽快抓紧时间插秧,适宜秧苗叶龄在5叶左右,最好在4月25日前完成栽秧工作。
二是根据育秧情况确定栽培模式。秧田死苗较多,秧苗壮,单株分蘖较多,秧苗稍显不足的农户,宜采用稀植足肥的栽培方式,即每亩栽0.7~1.0万穴,每亩施纯氮11~12公斤,重底早追的施氮方式(底肥70%,促蘖肥30%);而秧苗未受低温危害,但有秧苗徒长现象的秧苗,则采用增密减氮的栽培方式,即每亩栽秧1.1~1.3万穴,每亩施纯氮9-10公斤,采用前氮后移的施氮方式(底肥70%,拔节期施促花肥30%)。磷钾肥按氮:磷:钾=1:0.4:0.8的比例作底肥一次性施用。
三是强化稻田的水分管理。根据近期天气预报,四川盆地东南部中低海拔所在主要再生稻区,4月15日至4月30日,日最高气温18℃~33℃,日最低温12℃~22℃。栽秧后7~10天,稻田宜保持4~6厘米水层,可同时缓解高温晒死秧苗和低温冷死秧苗的气象灾害影响程度。
(院水稻高粱所 徐富贤 撰稿;谢俊彬 校对;魏鹏、王洪明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