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22期
(总第960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7月21日
专家建议
四川省薯类产业科技创新成效与“十五五”重点建议
摘要:2008年以来,四川省薯类产业在新品种选育、农业技术研究集成、科技水平提升上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育成品种特点不突出、育种技术应用不足、病虫害研究和预警防控能力不足,以及高产创建实际成本高、规模小等问题。为推动我省薯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院专家通过调研提出“十五五”重点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四川省薯类(马铃薯,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产业发展得益于三大科研项目的长期支持。自2008年起,国家马铃薯、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在四川设置多个岗位专家和综合试验站;四川省设立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从8位增至17位。从“六五”开始,四川省实施了主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专项,是四川省持续时间最长的农业科研项目。三大科研项目直接推动我省薯类品种、技术不断更新,促进了我省薯类产业的持续发展,为粮食安全、食品供应和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做出重要贡献。
一、产业科技创新成效
一是品种不断更新,品质持续提高。针对不同生态区气候特点,选育马铃薯新品种54个(川芋、川凉芋、达芋、西芋、蓉芋、绵芋系列),甘薯新品种42个(川薯、南薯、绵薯系列)。新品种涵盖不同用途(淀粉型、鲜食型、加工型)和不同薯块颜色(黄肉、红肉、紫肉),先后有13个马铃薯品种、7个甘薯品种被列为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二是技术不断提升,单产持续提高。研究集成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32项,创造了薯类中等面积全省高产记录。在马铃薯上,万源市千亩示范区最高单产8.72万kg/公顷,会理市千亩示范区最高单产8.89万kg/公顷,江油市百亩示范片平均产量8.07万kg/公顷,金堂县紫色马铃薯平均产量4.49万kg/公顷。在甘薯上,盐亭县淀粉型鲜薯最高产量7.87万kg/公顷,西充县紫色甘薯最高产量6.02万kg/公顷。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和人才队伍持续增加。通过科技成果培养青年科研骨干,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励24项,先后6人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人获四川省农业丰收奖先进个人,3人任国家马铃薯、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站长)。四川薯类创新团队荣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团队”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育成品种特点不突出,育种新技术应用有限。新品种在抗褐变、抗病毒、高支链淀粉、抗低温糖化等关键性状上表现不突出,分子标记、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不足。二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和关键环节农机技术性能有待优化。现有农艺模式较多,导致对农机型号需求复杂,亟需简化种植模式并统一主流种植参数。部分装备技术不达标,如马铃薯切种机研发滞后,甘薯机械化移栽机作业达不到农艺要求。三是新发突发病虫害研究及预警防控能力有待提高。机械化大面积防控设备缺乏,导致病虫害防治覆盖率较低。同时,病虫害精准监测预警技术滞后,田间数据采集覆盖率较低。四是高产创建实际成本高、规模小。高产记录的实际种植密度、化肥农药用量、灌水频次均超大田常规水平,导致成本偏高,集成的高产栽培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
三、“十五五”重点建议
(一)创新育种方法,加强优良品种培育
加强省内外种质资源引进合作。对马铃薯主攻早熟、中早熟品种以及高淀粉、高花青素等类型品种的再生体系研究。对甘薯主攻适宜机械化种植的新品种选育,并应用分子标记、组学、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等多种技术挖掘功能基因。开展马铃薯原原种的高效低成本繁育技术、大田原种和生产种标准化繁育技术、秋作马铃薯专用种薯繁育技术研究。
(二)加强薯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推广
从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研究栽培措施对马铃薯优异品质(高Vc、高类胡萝卜素、高花青素、食味、风味)的定向调控机理。对马铃薯抗逆(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关键基因进行挖掘,明确优异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和分子调控机制。开展甘薯连作障碍机理解析,探究施肥方法、肥料种类、种植模式等栽培措施对连作障碍的缓解效应。
(三)加速推进薯类机械化生产水平
针对平坝区、丘陵区、高原区等不同应用场景和不同面积规模农场,按照成套化要求研发耕、种、管、收机具。将电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融入机械化,实现作业速度监控、北斗导航、电动排肥排种,提高播种(栽插)质量和施肥均匀性。
(四)强化薯类抗病虫遗传机制和储藏技术研究
集成基于大数据与物联网的采集智能化、模型动态化、预测图示化技术,形成一体化监防技术系统,实现重大病虫害实时精准监测、早期预警、快速发布与防治联动。探索适宜的种薯活力调控体系与技术,研发催芽控芽产品,适应农事季节,实现播种期出苗快、齐、壮和贮藏期控芽保鲜。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潘海平 沈学善 屈会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