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25期:关于推动盐边果桑“小而美”型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25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5/7/23已阅览:1132次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25期

(总第963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7月21日        

 

专家建议

关于推动盐边果桑“小而美”型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摘要:四川是典型的山地丘陵省份,发展特色山地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盐边果桑产业作为“小而美”型山地农业的典型代表,其高质量发展能有效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我院专家针对近期盐边出现的果桑产地价格大幅下跌、“果贱伤农”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深入分析产业发展瓶颈,从品质提升、产业联合、品牌建设、保障体系四个维度提出解决方案,为推动盐边果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产业发展现状

盐边县作为“中国果桑之乡”,是全国果桑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具有三大显著优势:一是产业规模领先,2024年,全县桑园面积达15万亩,年产桑果12.6万吨,综合产值约1.8亿元。二是产业链条完整,形成了以桑椹干为主导,桑葚酒、果汁、桑葚膏等深加工产品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三是市场优势明显,鲜果产量60%用于桑椹干加工,年产量约1.7万吨,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地位。2025年,盐边桑椹干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滑。中等产品收购价降至3.8~4.5元/斤,优质产品降至6~8元/斤,同比分别下降70%、50%以上,严重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是极端天气影响产品品质。2025年3月中旬,产区遭遇罕见降雪天气;4月采摘和晾晒期又遇持续低温,导致桑果含糖量下降、霉变率升高,优品率大幅减少。

二是供需失衡加剧市场波动。近年来,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与2016年相比,桑园面积增长近5倍,桑椹干产量增长6倍。由于市场开拓滞后,仍以原料供应为主,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品牌建设存在短板。盐边桑葚产品多集中在中药材、食用农产品环节,仅2家企业生产的桑椹干达到食品级标准,缺乏统一的质量分级体系,品控较弱。盐边桑葚长期作为外省批发商及大中型药材市场的原料供应地,定价权主要由外地客商与市场主导,品牌溢价不足。包装标识缺失,受制于外地客商,盐边桑葚难以建立自主品牌形象。

四是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山区工业用地指标较为有限,果汁等深加工企业拓展生产线受用地瓶颈制约。本地企业与农户的风险共担机制缺失,产业链的风险过度集中于农户生产环节。

三、对策建议

(一)抓品质:以标准化夯实产品核心竞争力

一是研制盐边桑葚干食用农产品分级标准。针对当前桑椹干产品主要参照中药材分级标准的现状,聚焦休闲食品、养生保健等消费需求,研制符合盐边特色的桑椹干食用农产品品质评价体系与分级标准,推动产品多元化发展,有效规避同质化竞争风险。二是推进“盐边桑椹”团体标准制定。积极开展农产品团体标准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品质管控体系与品牌授权机制。通过标准引领,带动县域内桑椹产业相关企业及经营主体规范化生产,提升整体产业水平。

(二)促联合: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是规范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认证制度,将其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充分发挥桑椹协会行业自律功能,强化对营销型经纪人群体的规范管理。建立产地价格指导机制,维护市场秩序稳定。二是探索创新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格局。

(三)树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名片

一是强化国家地理标志和区域公用品牌的使用和推广。完善“盐边桑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机制,提升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水平。建立品牌使用准入制度,规范品牌使用行为,增强品牌引领效应。二是实施品牌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鼓励与“天府农科”等知名品牌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品牌培育库,重点扶持3~5家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北部地区果桑产业带和二滩库区旅游资源,规划建设特色果桑康养小镇。推动果桑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开发特色文创产品,打造“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强保障:强化产业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目前,盐边县已开始探索果桑产量保险、价格保险等政策性保险的试点工作。下一步,需深化果桑产业金融合作,开发果桑供应链金融产品。重点支持生产、加工、品牌建设等环节,构建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二是强化市场监管与引导。建立健全桑椹产业价格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质量监管,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三是加强要素保障。优先保障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用地需求,在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常  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王  谢  陈冠陶  唐祺超  陈  鑫

                             攀枝花市农业农村局

                                         黄朝举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