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园艺所宋占锋团队在“四川二荆条”辣椒香气形成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单位:院园艺所 发布时间:2025/8/26已阅览:285次

近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宋占锋研究员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Food Bioscience》(中科院二区TOP,IF=5.9)上发表了题为《Integrated metabolome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is reveals volatile aroma compounds and their 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chili pepper frui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解析了“四川二荆条”辣椒香气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为辣椒风味品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辣椒香气是影响其风味品质和消费者偏好的核心要素。“四川二荆条”作为四川省地理标志辣椒品种,香气独特,是郫县豆瓣等传统调味品的主要原料,但其香气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为此,研究团队采用广泛靶向挥发组与转录组整合分析方法,对“四川二荆条”辣椒绿熟、转色、红熟和干椒四个阶段的香气物质及基因表达动态进行了系统解析。

本研究共鉴定出602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分析筛选出96种关键香气化合物。研究发现,“四川二荆条”辣椒绿熟期以萜类物质(如α/β-紫罗兰酮)为主,呈现清新花果香;红熟期醛类等物质显著积累,与辣味协同形成典型川椒风味;干椒期酯类物质占比显著回升,贡献独特干燥香气。通过整合分析,本研究发掘出一个WRKY/bZIP-FAD/LOX调控模块,该模块通过调控FAD基因(CA07g02040)和LOX基因(CA08g12080)的表达,共同调控关键醛类物质(E,E)-2,4-己二烯醛的合成,从而显著影响“四川二荆条”红熟与干椒阶段的特征香气。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四川二荆条”辣椒香气形成的化学与分子基础,还为辣椒风味品质定向改良提供了关键基因靶点和分子工具,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调控与品种选育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研究由许艺助理研究员和巩雪峰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宋占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23NSFSC1240)、四川省“十四五”蔬菜育种攻关项目(2021YFYZ0022)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SCCXTD-2020-05)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bio.2025.107419

(院园艺所  许艺撰稿;宋占锋校对;谢红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