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32期:关于提升四川马铃薯大面积单产水平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32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5/9/24已阅览:737次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32期

(总第970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9月22日        

 

专家建议

关于提升四川马铃薯大面积单产水平的建议

 

摘要:提升四川马铃薯大面积单产水平,对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省马铃薯生产现状,深入剖析制约单产提升的关键问题,我院专家提出系统性对策建议,旨在为基层农技推广提供参考,助力种植户实现科学化生产,充分发挥高产片示范带动效应,如期实现“天府粮仓”建设目标。

 

一、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土壤持续供肥能力不足,农业生产受地形影响。部分产区长期连作和不科学施肥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秸秆、粪肥等有机资源还田不充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受山地、丘陵地形影响,耕地分散、坡度较大,制约了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二是脱毒种薯应用率偏低,品种结构单一。农户多用自留种,脱毒种薯普及不足,病毒积累加重,产量年均下降10%~20%。主栽品种以鲜食型为主,适于加工的专用品种较为短缺,难以满足食品加工需求。三是种植管理技术标准化程度不足。各地种植模式差异较大,缺乏统一技术规范,田间管理操作随意性强。机械化应用水平较低,尤其在丘陵地区,各生产环节仍以人工为主,劳动成本偏高。四是应对极端气候的抗灾能力较弱。早春及晚秋易发生低温冻害;春季季节性干旱导致植株生长迟缓,夏季伏旱影响块茎膨大与水分供给。同时,气温与土壤湿度剧烈波动易引发薯块畸形,降低商品性。雨季易出现田间积水,引发烂薯和晚疫病流行。五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有待提升。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黑痣病、黑胫病以及蚜虫、地下害虫等在产区普遍发生,防治仍依赖化学措施,使病虫抗药性增强,绿色防控应用不足、效果不佳。

二、对策建议

(一)提升耕地质量,构建可持续生产体系

因地制宜推广“水稻—马铃薯”“蔬菜—马铃薯”“中药材—马铃薯”“果树+马铃薯”等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加大有机肥替代、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配施大量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菌肥和土壤调理剂,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提升土壤肥力。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主产区耕地集中连片开发,归并零散地块,完善机耕道与灌溉设施配套。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种植。构建“健康土壤培育—基础设施升级—经营模式创新”三位一体的可持续生产体系,全面提升四川马铃薯产区耕地质量。

(二)加强育种攻关,提升种薯质量

加大马铃薯育种科研支持,健全抗病虫鉴定体系,选育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重点培育适宜加工的专用型品种,构建“科研单位+企业+基地”一体化的良种育繁推体系。加强省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推广原原种雾培、基质生产等先进技术,提升脱毒种薯供给能力。开展脱毒种薯种植补贴,降低用种成本,提高脱毒种薯应用积极性。形成“育种攻关—高效繁育—市场推广”全链条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四川马铃薯种业竞争力。

(三)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标准化生产

重点研发适应山地丘陵区黏性土壤、小块田地的播种机、中耕培土机和自走式收获机等专用农机装备,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建立“农技农机推广部门+专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技术服务体系,集成示范“机械化高厢垄作+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加强对农户标准化种植的培训与指导,确保关键农艺措施精准落实。构建“适型农机+精准农艺+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标准化生产体系,显著提高山地马铃薯机械化率,实现节本增产增效。

(四)增强极端气候应对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在干旱频发区建设集雨灌溉系统,多雨区完善排水沟渠,减轻田间积涝风险。扩大低温、雨雪、霜冻等灾害预警平台覆盖面,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防范措施。重点推广“双膜覆盖”“烟熏防寒”及“延期播种”等适用技术,增强抗灾能力。构建“工程防御+智能预警+技术抗灾”三维体系,全面提升四川马铃薯产业气候韧性,形成可推广的“气候智慧型”生产模式。

(五)加强绿色防控,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推广采用咯菌腈·噻虫嗪·嘧菌酯等药剂拌种,预防土传病害;综合应用球孢白僵菌或金龟子绿僵菌+性诱剂+杀虫灯等技术,防控地下害虫。扩大四川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覆盖范围,于病害第2—3代侵染循环或封行前,选用氟啶胺、嘧菌酯、精甲霜·锰锌等药剂,预防早(晚)疫病;在第4—5代侵染循环或盛花至块茎快速膨大期,选用氰霜唑、肟菌酯、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氟菌·霜霉威等药剂,重点防控晚疫病。注意药剂轮换使用,施药间隔7~10天,可添加农用有机硅助剂提高防效。科学施用甲哌鎓、氯化胆碱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旺,促进产量提升。构建“脱毒种薯+智能预警+科学用药”绿色综合防控体系,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保障马铃薯产量与品质安全。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李洪浩  胡容平  刘小凤  王晓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胡建军  王克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