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食用菌所揭示生物炭提升羊肚菌产量的土壤微生态机制

来源:省食用菌研究所发布单位:省食用菌所 发布时间:2025/10/9已阅览:746次

羊肚菌又称“火烧菌”,森林火灾后野生羊肚菌容易大量出菇的现象为羊肚菌人工栽培提供了启示,生产实践中有施用生物炭提升羊肚菌产量的成功案例,但其中的科学原理尚不清楚。

省食用菌所研究了每亩施用0.5吨、1吨、2吨生物炭后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变化,发现生物炭提升羊肚菌产量的微生态机制主要是增加土壤中硝态氮的有效性、提高土壤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的同时降低真菌群落在土壤中的绝对定量。将土壤微生物划分为细菌、羊肚菌、除羊肚菌之外的其他真菌三个主要群体,方差分解分析揭示细菌和羊肚菌在土壤中的绝对定量对羊肚菌产量的贡献度远不如除羊肚菌之外的其他真菌,而相关性分析揭示在羊肚菌栽培的整个过程中除羊肚菌之外的其他真菌的绝对定量与最终收获的羊肚菌产量干重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用结构方程模型推测施用了生物炭的土壤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发现生物炭先是改变了土壤硝态氮有效性,土壤硝态氮有效性的变化引起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最终作用于羊肚菌出菇产量。

研究结果以助理研究员康夏和余洋为并列第一作者,谭昊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发表于微生物学领域高影响力期刊《Microbiological Research》。该项研究不仅为一种提升羊肚菌产量的实用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森林火灾促进羊肚菌出菇的土壤生态学原理提供了新的视角:除了火灾带来的高温,以生物炭为代表的火成有机质对土壤微生态的改变也可能是促进羊肚菌出菇的重要因素。

(省食用菌研究所  康夏撰稿   刘颖校对  林杨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