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通知公告
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公示
发布时间:2018/12/11 0:34:26 分享到:

项目名称

高山蔬菜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技术

提名者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提名意见

高山蔬菜利用高海拔山区夏季自然冷凉气候生产优质蔬菜,在满足夏秋淡季蔬菜供应和山区农民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项目针对高山蔬菜品种茬口单一、连作障碍严重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系统开展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研究。

1、首次研究不同海拔高山气候因子和蔬菜生长因子耦合关系,揭示不同海拔适宜种植的蔬菜种类、耕作制度变化规律、高山病虫害时空分布特点。研究提出高山菜地沟厢改造与生物护埂、高山避雨与二高山聚雨灌溉、高山菜地土壤保育与生态修复、废弃物生物转化和合理休耕等系列生态栽培技术。有效保护高山菜地生态环境,为高山蔬菜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选育高山专用瓜菜新品种39个、筛选优良品种108个;研发高山特色菜栽培新技术32项、高效茬口模式10套,制定技术规程22项,实现高山蔬菜品种茬口多样化,规避市场风险;鉴定保存高山菜用植物资源116种790份、高山病虫及天敌标本3881份,鉴定高山病虫害152种,发现新病害9种,首次提出高山虫害“沟-岛”天敌生物防控模式,建立高山蔬菜绿色屏障。

3、发表论文论著92篇(部),获国家授权专利31项,制定技术标准40项,组织主办全国高山蔬菜学术与产业技术交流会8次、大型技术示范现场会14次、技术培训108场次,培训农民2.04万人次。项目成果近三年在鄂、贵、川、渝、皖等高山蔬菜主产区推广应用1120万亩,亩增收节支350元,新增效益39.2亿元,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高山蔬菜是指海拔800米以上高山地区利用夏季自然冷凉气候条件生产的天然错季节商品蔬菜,在满足我国夏秋淡季蔬菜供应和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项目针对高山蔬菜产业中的品种茬口模式单一、连作障碍严重、开发无序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系统开展了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研究。

1、首次通过研究不同海拔高山气候因子和蔬菜植物生长因子耦合关系,揭示不同海拔适宜种植的蔬菜种类、耕作制度变化规律、高山病虫害时空分布特点,为高山蔬菜基地规划和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2、系统研究提出高山菜地沟厢改造与生物护埂保土、高山避雨覆盖与二高山聚雨灌溉、高山病虫害绿色防控、高山菜地土壤保育与根际生态修复、高山菜田废弃物生物转化处理及合理休耕等系列生态栽培技术措施,有效保护高山菜地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侵蚀量36%-43%,主要土传连作病害控制率达82.61%。

3、建立了高山特有菜用植物资源圃,征集鉴定及保存相关资源116种790份,其中珍稀及濒危资源11份;建立了高山蔬菜病虫及天敌标本库,鉴定保存标本3881份,鉴定高山病虫害152种,发现高山大白菜缘枯病等高山蔬菜新病害9种;首次提出高山蔬菜虫害“沟-岛”天敌生物防控和利用不同海拔梯度进行生态防控的技术模式,为高山蔬菜生产建立绿色防控屏障。

4、选育并审(认)定适合高山生态的专用瓜菜新品种39个,引进筛选新品种928个;研发出红菜薹高山越夏、襄荷笋软化等高山特色菜栽培新技术32项,优化筛选高山蔬菜高效茬口模式10套,制定高山蔬菜栽培技术规程22项,实现高山蔬菜品种茬口多样化,对规避高山蔬菜生产市场风险有重要意义。

5、发表相关论文论著92篇(部),其中SCI论文19篇,专著4部,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1项;制定高山蔬菜技术标准40项,建成我国首个高山蔬菜试验站,成功组织主办全国性高山蔬菜学术与产业技术交流会8次。组织大型技术示范现场会14场次,举办技术培训108场,发放技术资料1.2万份,培训农民2.04万人次。项目部分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5项、二等奖17项。

6、先后实地调研湖北鄂西、贵州毕节、四川阿坝州、安徽岳西、宁夏固原等我国10多个省40多个高寒山区贫困县市高山高原蔬菜产业,系统梳理处我国高山(高原)蔬菜区域分布与品种茬口布局。项目成果近三年在湖北、贵州、四川、重庆、安徽等省市高山蔬菜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1120万亩,亩均增收节支350元,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9.2亿元,成果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大别山区、六盘山区、云贵高原等老、少、边、穷、库的偏远山区农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客观评价

1、项目鉴定成果5项,相关成果在同类研究中居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1)2015年2月3日,“高山蔬菜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技术”成果首次系统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山气候因子和蔬菜植物生长因子的耦合关系,揭示了高山不同海拔适宜蔬菜种植种类和不同海拔耕作制度变化规律、病虫时空分布特点;系统提出高山蔬菜生产中的高山菜田沟厢改造与生物护埂保持水土、高山避雨覆盖、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保育及根际生态修复、废弃物生物转化处理等系列生态保护技术措施,并首次提出高山蔬菜虫害“沟-岛”天敌生物防控和利用不同海拔梯度进行生态防控的技术模式,减少土壤侵蚀量36%-43%,主要土传连作病害控制率达到82.61%;研究选育了16个适合高山生态的萝卜、辣椒、西甜瓜等专用瓜菜新品种并通过审(认)定,引进筛选了48个适合高山种植的甘蓝、大白菜等蔬菜新品种;首次鉴定出高山大白菜缘枯病等9种高山蔬菜新病害;研发了红菜薹高山栽培、襄荷高山软化栽培等32项高山特色蔬菜栽培新技术;制定高山蔬菜省级地方标准18项。专家委员会一致认为,成果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在同类研究中居国际领先水平。

(2)2014年3月14日,“高山野生葱蒜资源挖掘与驯化栽培技术研究”成果摸清了高山葱蒜类蔬菜资源的分布与生境条件,分别在海拔1800m和1200m的高山地区建立了高山野生蔬菜资源圃;征集保存资源80余份,编目入库野生葱蒜植物资源21种;首次成功建立了高山野生葱蒜类蔬菜天葱、天蒜和野蒜的组培繁殖技术体系;研究出了野生葱蒜的人工驯化栽培技术,为高山野生葱蒜类蔬菜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3)2013年1月31日,“高山蔬菜品种及茬口多样化技术”成果果筛选出14个大宗高山蔬菜配套专用品种,38个精细蔬菜推荐品种,选育出3个高山蔬菜新品种;筛选出28种可在高山商品种植的高效蔬菜作物新种类;研究出高山蔬菜梯度排开播种种植技术,研制出大宗蔬菜和精细蔬菜合理搭配布局的9种高效种植模式。该成果的应用使高山蔬菜种植由一茬变多茬、由连作变轮作、品种由单一变多样、产品由粗放变精细,效益由波动变稳定高效。该成果具有鲜明的创造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2013年1月31日,“高山薇菜驯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探明了野生高山薇菜资源种类及其在恩施高山地区的分布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首次研究成功薇菜孢子漂浮式二段育苗技术,使育苗周期缩短1年以上,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成苗率和种苗质量,年生产薇菜一段苗140万株,二段苗52万株,在鹤峰县建立了2000亩核心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鹤峰县新发展人工栽培面积22100亩,实现年产值1.35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为农民增收3800万元,薇菜种植户人均增收890元。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5)2015 年12 月4 日,“魔芋软腐病菌种群结构分析和绿色防控技术”成果系统研究了魔芋软腐病发病规律,明确了不同生态区魔芋软腐病病菌种群结构的演化关系,探明了软腐菌识别侵染魔芋根部影响的因子,遴选出魔芋生物防治拮抗菌株21-2(Serratia marcescens),为魔芋软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魔芋软腐病全程绿色综防立体配套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0 万亩以上,将软腐病发病率由20%-30%降低至6%以下,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针对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总体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2、相关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推广二等奖4项,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

“高山蔬菜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技术”、“贵州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技术集成应用”、 “国(内)外优异瓜菜品种资源的引进选育与开发利用”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蔬菜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魔芋软腐病绿色高效防治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高山蔬菜植物资源挖掘与利用”、“辣椒种质资源创新及系列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高山蔬菜品种与茬口多样性化技术研究”、“优质红菜薹新品种鄂红一、二号的选育与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蔬菜单倍体育种技术利用及新品种示范推广”、“高山蔬菜品种与茬口多样性技术示范与推广”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高山蔬菜新品种及标准生产技术示范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瓜菜品种资源引进利用及新品种示范推广”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

3、全国高山蔬菜产业技术研讨会专家意见

2016年8月29日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室)组织我国高山(高原)蔬菜主产区专家代表,在位于湖北长阳火烧坪乡的湖北省高山蔬菜试验站就我国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形势、存在的技术问题和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一致认为:高山蔬菜(高原夏菜、冷凉蔬菜),年播种面积约2400万亩,年产值过1000亿元,高山蔬菜在满足我国城乡人民夏季鲜菜供应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种植种类和品种单一、茬口集中,效益波动大,生产风险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大,影响产业的稳健发展;缺乏针对高山(高原)特殊生态环境的配套栽培技术规范,导致连作障碍加重,废弃物处理和采后处理难等问题,生产效率下降,高山蔬菜应用的优良品质未得到充分发挥;高山(高原)生态脆弱,产业的迅猛发展给南方水土保持,北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减少上游面源污染带来新的挑战,亟待指导产业实践的生态保护措施与技术模式。湖北农业科学院高山蔬菜研发团队为代表的我国蔬菜育种、栽培、植保等专家协同攻关,在高山蔬菜产业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应用情况

项目技术成果分别在湖北、贵州、四川、重庆、安徽等地的山区推广应用项目研发的高山蔬菜专用品种,系列高山绿色防控、生态栽培技术措施。使上述应用地区高山蔬菜产地总体保持生态环境良好,高山蔬菜产量和商品性稳定提高,生产效率稳定提升。近三年来,在高山蔬菜主产区已累计建立核心示范基地2万亩,示范区内单季亩产值达2500元以上,亩年收入达5000元以上,平均亩增收350元,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新增经济效益39.2亿,菜农收入增加25%以上,为整体带动以湖北为主的高山蔬菜产业步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发挥了核心作用。

(1)在高山蔬菜主产区建立了7万亩核心示范基地,推广应用面积达1120万亩,新增总产值39.2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项目技术成果分别在湖北省鄂西山区、贵州乌蒙山区、安徽的大别山区,重庆西南山区等建立了10万亩高山蔬菜生态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基地,3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120余万亩;在湖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和安徽省分别建立了3万亩、2万亩、2.5万亩、1.5万和1万亩核心示范基地,推广面积分别达380万亩、240万亩、260万亩、190万亩和50万亩,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省乃至全国的高山蔬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2)多途径、多区域、多种方式在主产区进行高山蔬菜生态栽培核心技术的示范推广。

相关科研、推广单位,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紧密合作,联合攻关,形成了 “主产基地+龙头企业+技术团队”产业技术开发和推广模式。

(3)多形式举办学术研讨会、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班等,创建高山蔬菜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发展水平。

 项目先后组织召开新品种示范现场会8次,高山蔬菜生态栽培技术培训会20次,累计培训高山菜农2.04万人次,发放技术培训资料1.2万份,为山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1.邱正明.高山蔬菜产业技术研究, 科学出版社(ISBN 978-7-03-055149-8), 2018.6, 147万字

2.邱正明, 肖长惜. 生态型高山蔬菜可持续生产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 978-7-80233-754-1),2008.11,  40万字

3.邱正明,郭凤领.高山野生菜用植物资源评价与驯化利用技术,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 978-7-5352-9666-5),  2017.9,  64万字

4.邱正明,李宝聚.高山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 978-7-5352-6930-0), 2015.1 , 50万字

5.邱正明, 刘可群, 聂启军等,高山立体气候资源与高山蔬菜种植分布规律研究,中国蔬菜,2014, 12(12): 33-38

6.陈磊夫, 邱正明, 郭凤领等. 高山蔬菜坡耕地沟厢改造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湖北农业科学,2014(8):3820-3823

7.唐丽,王海娥,李小玲,李跃建.避雨栽培对番茄生长微环境及病害发生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2012, 25(6):2021-2025.

8.Zhengming Qiu, Zhongjiu Jiao, Jinping Wu, Zhongyi Wan, Hongtao Hu, Fengling Guo. First Report of Pseudomonas sp. Causing Marginal Scorch of Chinese cabbage on highland in China. J Phytopathol, 2012, https://doi.org/10.1111/j.1439-0434.2012.01951.x

 9.邱正明, 万中义, 李双来等. 高山蔬菜废弃物微生物处理方法, 专利号:ZL 2011 1 0046948.7. 2013年1月9日授权

10.邱正明, 朱凤娟, 王兴国等. 绿色食品  结球甘蓝高山栽培技术规程(DB42/T389-2014)

 

 

 

 

 

 

主要完成人情况

1、邱正明,排名1,二级研究员。工作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完成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是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持项目总体设计、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工作,为创新点的主要贡献者。长期扎根高寒偏远山区,为高山蔬菜相关研究积淀了宝贵的一手技术资料,培育筛选高山蔬菜配套品种,优化高山蔬菜的高效种植茬口模式,研究高山蔬菜无公害生产与环境保护技术,提出生态型高山蔬菜生产与基地保护措施,制定高山蔬菜生态栽培技术规程,为高山蔬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山蔬菜优质高效生态栽培技术”第一完成人。

2、王天文,排名2,所长,二级研究员,工作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完成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主要负责贵州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及各年度计划的制定,项目全面实施及总结。编写培训教材,进行技术培训及指导。基地蔬菜种类、品种试验筛选及确定,研究总结不同种类蔬菜在不同海拔生态条件下适宜播期和定植期。研究总结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制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及应用,研究总结夏秋反季节蔬菜超高产栽培技术,全年高效种植模式、无公害施肥技术、主要病虫害田间消长规律及药剂防效筛选试验研究,研制夏秋反季节蔬菜智能化专家系统指导生产;进行产销衔接;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大批边远贫困山区农民脱贫增收,增加了蔬菜夏秋淡季市场的供应和花色品种,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安全的无公害蔬菜。

3、郭凤领,排名3,研究员,工作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要负责研发了高山卵叶韭、星花粉条儿菜等高山特色蔬菜的快速繁殖技术;开展了多种高山特有蔬菜的栽培新技术研发工作;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为60%。

4、唐丽,排名4,研究员,工作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主要负责四川区域高山蔬菜科研与示范推广工作。四川区域高山蔬菜项目主持,制定项目技术与推广方案;高山蔬菜新品种引进筛选、适应性鉴定与示范推广工作;四川高山蔬菜区域布局、种植茬口与种植模式建立,种植结构调整优化;蔬菜轻简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蔬菜避雨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研发的避雨栽培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2017、2018年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技术服务,组织召开技术培训与现场交流会等。凉山州、阿坝州是四川省重点贫困区,对贫困区脱贫增收献计献策做出了重要贡献。投入本项目的工作时间占本人工作量的60%。

5、徐东辉,排名5,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对不同海拔高山气候下蔬菜植物生长因子组学分析平台、数据库的构建和高山病虫害绿色防控研究起到关键作用。

6、朱凤娟,排名6,正高职高级农艺师,工作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要负责高山蔬菜产业瓶颈技术问题调研,高山蔬菜不同茬口模式和品种筛选;高山蔬菜生态栽培技术的研究,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总结。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为60%。

7、陶伟林,排名7,研究员,工作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秋实1号甘蓝、秋雪圆萝卜、翠玉小青菜等高山蔬菜专用品种6个;筛选应用适宜重庆高山栽培的抗根肿病大白菜、番茄、辣椒、茄子、菜豆、油麦菜、黄瓜等11个菜类32个品种。研发重庆高山蔬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6套;编写推广《重庆高山油麦菜生产技术规程》的技术规程17项;编写《重庆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6-2025)1部。筛选推广防治根肿病的科佳、防治土壤害虫的金龟子绿缰菌421生物杀虫剂、木美土里生物菌肥等生产投入品7个;组织市级观摩学习活动4次,培训菜农5800余人次。

8、聂启军,排名8,副研究员,工作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要负责高山海拔适宜蔬菜种类和不同海拔耕作制度变化规律研究;红菜薹高山避雨栽培技术研究;开展高山红菜薹新品种选育及高山栽培技术研究。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为70%。

9、吴金平,排名9,研究员,工作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要负责高山蔬菜特有病害的鉴定、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襄荷软化栽培、山药轻简化栽培等高山特色蔬菜栽培新技术;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为50%。

10、矫振彪,排名10,副研究员,工作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要负责高山蔬菜虫害生物防控技术和不同海拔害虫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工作;参与根际生态修复剂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负责高山蔬菜虫害鉴定及害虫标本收集工作。在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百分比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