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四川温室草莓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川米优化再传捷报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18年第2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18/3/27已阅览:4926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第2期

 (总第725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18年1月2日

专家建议

四川温室草莓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策

四川省的草莓种植历史悠久,是草莓的主要产地之一,种植总面积约7万亩,年产量在1.5万~1.8万吨,目前栽培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因草莓经济效益好、栽培周期短、资金回笼快等优势,近年来我省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化草莓种植也逐渐增多,并且形成了成都双流区、凉山州(西昌市、德昌市)两大草莓主产区。

我省草莓种植存在的问题较多,首先是因为草莓茎叶果实靠近地面,极易遭受病虫危害;其次是草莓在产区常年连作,土传病虫害发生日益加重,减产严重;再次是草莓的病虫害管理缺乏规范性,农户缺乏农残意识和除残降残科学知识,防治手段单一和化学农药使用不规范,对草莓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了抗药性增强、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严重后果。为实现我省草莓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减少环境污染,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破解绿色草莓生产发展的瓶颈,现针对我省草莓生产实际,研究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选用抗病品种及脱毒苗

选用长势旺盛,浅休眠并抗(耐)根腐病、灰霉病和白粉病的草莓品种,如“丰香”、“甜查理”、“章姬”、“越心”,并提高脱毒苗使用率,多品种合理布局、搭配种植,及时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种,轮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可有效预防草莓炭疽病、灰霉病和白粉病的发生。

二、清洁棚园,闷棚消毒,增施有机肥

每年5月中下旬,在上茬草莓作物收获后,及时拉秧,彻底将草莓的残枝落叶、烂果、杂草、地膜等清理到温室外,并尽可能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菌、害虫残留和传播。将棚膜表面进行清扫,以增加透光性,利用土壤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相结合的方法,7月中旬左右,每亩施入20 公斤石灰氮、2000公斤羊粪、100公斤油枯进行深翻,覆盖好白色地膜和大棚膜,最后大水漫灌,进行高温高湿闷棚40天。此方法不仅对草莓连作土壤中的杀菌灭虫效果良好,而且能进一步腐熟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效利用率。

三、增施土壤微生态调理剂,抗草莓重茬

闷棚结束后,通风降温、排出异味,在每亩施入过磷酸钙40公斤、复合肥(16-6-18)25公斤底肥的同时,每亩施入2公斤含防病促生的枯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放线菌等草莓专用高效菌株(有效活菌≥5.0亿/克)的土壤微生态调理剂,对土壤的微生物群落进行重组改良,增加有益菌数量,抑制致病菌生长,为定植草莓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起到生物修复土壤、抗草莓重茬的效果。

四、合理种植密度,带生防菌移栽草莓苗

大棚中间,常规垄每垄宽1.1 米(垄面0.7米、沟宽0.4米、垄面高0.2米),起边垄防止秋季水涝(0.5米,占常规垄一半)。采用单垄双行种植,株距23厘米,行距20厘米,每亩移栽5000株左右。移栽草莓苗的同时,每株穴施含球孢白僵菌(有效活菌≥150亿/克)0.5克,混合草木灰施用,可预防或减轻大田前期地老虎、蛴螬等地下虫害。

五、垄面铺设反光灰色地膜,除草补光

每年10月中下旬,在日温下降至20℃左右时,对垄面铺设灰色地膜,不仅能避蚜、防止杂草危害,而且灰色地膜的反光作用对草莓苗生长进行补光,提高光能利用率,有效解决西南地区冬季光照不足导致草莓光合作用不够的问题。

六、水肥药一体化精细滴灌

根据当季雨水多少,滴灌补水频次调整为10~15天1次,每次15~20分钟。在草莓开三序花时,每序始花期滴灌时施入磷酸二氢钾2.5公斤/亩、国光壮多微量元素肥100克/亩、胺鲜脂(调节剂)10克/亩。在每序花的花絮形成时、始花期、盛花期分别叶面喷施硼肥(国光硼肥1500倍液)100克/亩、锌肥(国光锌肥1000倍液)100克/亩、氨基酸水溶肥(先正达氨基酸水溶肥600倍液)30公斤/亩。

七、运用频振灯光与黄诱虫板,诱杀害虫

按20~30亩草莓种植区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 米,可诱杀斜纹夜蛾、小菜蛾等多种害虫。在每年9月中旬至翌年4月上旬,每晚天黑至夜间12点开灯,早上7点关灯。每亩棚内悬挂25 厘米×30厘米的黄色诱虫板20片诱杀蚜虫、白粉虱、蓟马等。

八、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草莓病虫害

红蜘蛛、小菜蛾、斜纹夜蛾亩用1 公斤阿维菌素1500倍液(含量0.5 %)或 100毫升苦参碱(含量1.3%)500倍液喷施叶片;防治地老虎、蛴螬亩用1公斤绿僵菌可湿性粉剂(有效活菌≥200亿/克)拌土;防治灰霉病、白粉病可亩用1000 毫升枯草芽孢杆菌(有效活菌≥100亿/毫升)200倍液或200 克哈茨木霉湿性粉剂(有效活菌≥3亿/克)300倍液喷施草莓植株。

九、采用蜜蜂授粉技术

采用蜜蜂授粉,可降低草莓畸形果率、改善草莓品质、提高果实均匀度,解决冬季大棚相对封闭、无风且缺少昆虫自然授粉的问题。开花前6~8天,提前将一箱意大利蜜蜂(称意蜂)或熊蜂放入大棚,让蜜蜂充分适应温室环境。蜂箱最好在早晨或黄昏前后搬入大棚,蜂箱宜放在大棚内光照条件好的地方,蜂箱安装在离地面20.0 厘米高的砖块上,蜂箱的出入口应朝着阳光射入方向,静置2~3 小时后打开。大棚草莓进入花期后,最高温度要控制在25℃~26℃(授粉的最佳温度),加强通风换气,把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80%以下。蜂箱放进后,一般不能再施农药,尤其禁施杀虫剂,若要喷洒其他农药需将蜂箱搬出大棚。此外,蜜蜂每半个月人工补喂1次蔗糖或蜂蜜,应在通气窗口和门道罩上尼龙纱防止蜜蜂外飞。

十、科学减量用药技术

在花前花茎抽生的关键时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炭疽病,可选择咪鲜胺锰盐(含量50%),每亩30~40 克,或苯醚甲环唑(含量37%),每亩20~30 克;防治灰霉病可选择腐霉利(含量50%),每亩40~50 克,或吡唑醚菌酯(含量25%),每亩40~50 克;防治白粉病可选择乙嘧酚(含量25%),每亩50~60克;防治地老虎、斜纹夜蛾、小菜蛾、蛴螬可选择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含量2%),每亩30~50 毫升;防治蚜虫、白粉虱可选用吡虫啉(含量5%),每亩10~15毫升;若有红蜘蛛还可选择阿维.螺螨酯(含量22%),每亩20~30毫升。严禁使用高毒农药和菊酯类农药,防止对土壤中有益生物、人畜等造成药害。

喷施药液时可选择静电式喷雾器,以提高药品在叶片正反面吸附力,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要注意交替用药(生物药剂和化学药剂之间的交替)、适期用药和达标防治,以确保防治效果和延缓害虫抗性产生;要注意安全用药,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草莓开花期前1个月内,不得使用有机磷、有机氯的农药单剂及复配剂,避免其对蜜蜂的杀伤,影响授粉,也可防止农药残留超标,影响草莓品质。草莓坐果期施药,应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

十一、及时清理老叶病叶并疏花疏果

在草莓花果期,适当的摘除老叶(抑制成花、消耗营养)、病叶(传播病原)、侧芽(影响通风透光、消耗营养),15天处理1次,通常保持8叶1心。开花后,在健壮株顶花序保留8~10个果,侧花序保留5~7个果,摘除多余的弱势花蕾和小果,这样做不仅能够降低畸形果出现,还有利于其他果实的发育生长,使果实增大、品质提升。

                                   (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  李星月 张 鸿 向运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川米优化再传捷报

——我院4个水稻新品种分获四川省第五届

“稻香杯”优质米三个奖项

近日,从四川省农业厅传来捷报,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德优4727获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特等奖,旌优127和旌3优177获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一等奖,旌优华珍获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奖,4个新品种分获2017年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三个奖项。此次获此殊荣标志着我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产品从增产到提质增效转变取得显著成效,彻底改变和巩固解决了“蜀中无好米”的老大难问题。

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四川稻米品质结构调整,提高川米市场竞争力,四川省农业厅时隔11年后重启“稻香杯”优质稻米品种评选。本届评选活动从2016年12月31日启动,共收到15个单位选送的优质稻有效品种26个。通过2017年在崇州、东坡、安州3个地方集中种植,按照统一措施进行栽培、管理,稻谷成熟后按品种单收、单储、单加工,制备稻米样品,并于2017年11月28日组织省内科研、行政管理、稻米加工企业等单位的12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参评品种进行了食味品质鉴评。鉴评结果经四川省农业厅2017年第24次厅务会上审议通过并公布。

近年来,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传统育种技术同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技术有机结合,在保证高产、稳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稻米品质的提高,先后选育了一批以德优4727、旌优127和旌3优177为代表的国标优质稻米新品种,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   王洪明 )

 

 

 

  分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                2018年1月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