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土肥所专家赴秦巴山区开展技术帮扶工作对接和产业调研
发布单位:院资环所 发布时间:2018/4/18已阅览:1761次 分享到:

为贯彻落实我院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农业科技进贫困和民族地区行动计划,4月11日-13日,我院土肥所林超文副所长会同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专家王波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团队成员朱永群副研究员、许文志博士先后赴旺苍、南江和宣汉等地,开展帮扶工作对接和产业调研。此行还特邀了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张新全教授一同前往。

4月11日,专家团队首站抵达旺苍县尚武镇,专家一行调研了当地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该县是我所食用菌专家王波研究员科技扶贫工作点,该镇原有200亩左右的蔬菜种植基地,但因业主经营不善而关停,在王波研究员及其团队几年的努力下,目前已改建完成了60亩的羊肚菌、银耳、黑木耳等示范基地,并计划在全县建成1000亩以上的生产基地。

此后,一行人又马不停蹄赶往位于南江县南江镇余家坪村的四川民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基地。该公司为本所牧草团队朱永群副研究员中试熟化及技术帮扶工作的具体对接企业。公司于2013年注册成立,主要以奶牛和生猪养殖为主,种植基地栽种桃、李等果树,林下套作牧草。抵达现场后,公司负责人李朝君简要介绍了公司的经营模式及发展规划,并提出了种草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需求。随后,专家组就牧草品种选择及栽培管理技术要点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截至目前,在本课题的技术支持下,该公司已形成多花黑麦草-青贮玉米/高丹草轮作模式,以及桃树、李树间作紫花苜蓿的模式,在保障了优质饲草供应的同时,生态效益显著,为该公司举办的桃花节等农旅项目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扶贫方面,该公司给农户分发小牛,待小牛长大后产的小牛归农户,小牛增重部分的收益农户再参与分红。此外,公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周围农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农户不用外出即可取得客观的打工收入,同时还可从公司学习先进的种养农业技术及从事乡村旅游的相关技能,为今后自主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4月12日,专家团队冒雨赶往宣汉县开展对接工作。在与当地农业局领导及饲草饲料站技术骨干的座谈中,专家组就草牧业发展、饲草高产栽培技术、“粮改饲”、科技扶贫等进行了深入交谈。会后,在当地相关人员带领下前往峰城镇考察青贮玉米的种植情况。

峰城镇以前以种植籽粒玉米为主,形成了“峰城玉米”规模效应。但在后续“粮改饲”战略指导及籽粒玉米收益下降的双重影响下,该镇转型种植青贮玉米。专家组首先考察了宣汉县大地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野鸭村的基地,并就多年生牧草冬季越冬等相关种养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通过交流发现,由于该地海拔达1100米,青贮玉米亩产只有3吨左右,但是农户将收割期青贮玉米砍倒并运至地边的收益即可达1500元-1600元/亩,较籽粒玉米的800元/亩增加明显。此外,专家组还走访了因病致贫的农户,户主程久林视力四级残疾,妻子语言一级残疾,儿子目前受教育资助在南坝中学就读。致贫原因主要是因为残疾导致劳动力不足,此外该户只有2亩田1亩地,耕地少产出低。该户将作为本所在当地的扶贫重点之一,本所牧草团队将结合当地政府、合作社等以农资补贴、技术服务及优先收购等方式,降低该户的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收益,帮助他们逐渐脱贫。

随后,专家组还考察了宣汉县黄石乡的宣汉县天上红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蜀宣花牛养殖为主,为响应国家助推脱贫号召,该合作社采取农户寄养蜀宣花牛母牛在牛场生产小牛,合作社收购小牛,农户零风险,零饲养投入、收益有保障,仅养牛,户均至少纯收益3千元以上。同时,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增加其收入、消化当地剩余劳力,一般正常打工收益1年可达1万至3万不等,有效增加农户收益,真正起到了脱贫一个村、带动一个乡,辐射一个县的示范带动作用。

4月13日,专家组继续前往南充市嘉陵区新庙乡我院蚕业所果桑中试熟化示范基地,在桑树专家刘刚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基地果桑园,并重点就桑树白果病防治、桑葚采摘、加工等关键技术及桑园观光农旅等项目进行了交流。交流发现,在刘书记团队的技术指导下,通过除草防杂、覆盖地膜及修剪梳枝等管理措施,当地白果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损失将到最低。此外,通过加工桑果酒等深加工,配合桑果采摘等农旅活动,有效将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了综合经济效益,农民增收明显。

(土肥所  许文志供稿)

专家一行在旺苍县考察食用菌

专家一行在南江县考察牧草基地

走访宣汉县贫困户程久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