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来源:农民日报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19/8/7已阅览:5793次 分享到:

盛夏,一场暴雨过后,巴蜀大地暑气消散。

  成都崇州市10万亩高标准农田稻田葱绿,植保队的无人飞机正在作业。这台无人机展翼长达6米,6个螺旋桨,9个喷头,一次可搭载22升生物农药,一天可喷洒400亩地,顶40个人工,展现了“高而精”的都市现代农业的魔力。

  德阳市罗江区捌零后家庭农场的胭脂脆桃挂在枝头,透出一抹抹胭脂红。桃林中,前来采摘的游人不一会儿就摘了一大筐。这个由三位“80后”年轻人返乡共同创办的家庭农场,用4年时间,向人们展示了“小而美”的丘陵农业魅力。

  广元市苍溪县漫山遍野的红心猕猴桃正在积蓄最后的力量,不到一个月,这些富民兴县的“黄金果”就将上市出售,为苍溪10万小农户带来亩均近万元的收入,向人们证明“优而特”的山区农业潜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行走在蜀乡田野,从平原到丘陵,从河谷到高山,清新的蓝、葱茏的绿、灿灿的黄、彤彤的红,姹紫嫣红纷至沓来,宛如走进一幅浓墨重彩的现代乡村田园画。

  川粮川猪王牌不丢 特色产业点面开花

  “粮猪安天下,天府实名归”。70年来,四川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六,但川粮、川猪两张王牌却仍然被川人牢牢攥在手里。

  走进川南产粮大县荣县,旭水河、越溪河两岸的稻田,一畦连着一畦,像是一条翠绿的玉带紧贴着大地,足有上百公里。当地农民告诉记者,这些年通过品种和技术升级,水稻生产成本在下降,亩产稳定在600公斤以上。2018年荣县产粮43.6万吨,获得中央财政产粮大县奖励资金2000余万元。

  像荣县这样的产粮大县,四川始终保持在70个以上。201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3493.7万吨,比1949年年产量增加2402.9万吨、增长2.2倍,比1978年年产量增加1111.9万吨、增长46.7%。同样难得的是,2018年,四川全省生猪出栏量6638.3万头,占全国生猪出栏总量的9.4%,稳坐全国头把交椅。

  与此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70年来,在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的前提下,四川种植业结构不断改善,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形成了以彭州为核心的川西600万亩稻菜轮作产业带;以蒙顶山、峨眉山、米仓山、宜宾等为核心的数百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基地;以成都、广元、绵阳、德阳为重点的100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以安岳等为核心的川中100万亩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以及盆周山区的中药材,赤水、金沙江河谷的鲜食柑橘,彭州、攀西早市蔬菜,川西加工外销蔬菜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水果、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进入全国前列;以茶叶、泡菜、中药材为重点的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竹产业种植面积居全国第1位,全省规模以上竹产业加工企业达55家。“三品一标”农产品达5320个,数量位居西部第一。

  2019年,粮食产量任务被首次写进省委一号文件,透露出四川强烈的重农抓粮信号。川粮(油)、川猪(家禽)、川茶、川薯、川药、川竹、川果(花椒)、川菜、川桑、川鱼10个“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被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十大着力点被寄予厚望。

  夯地基聚要素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四川幅员辽阔,面积在全国排第五,但平原和台地只占了不到10%,丘陵占11%,山区则占到了近80%。如何实现山区农业的现代化,是四川无法回避的重大“三农”课题。

  100个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总面积103万亩,辐射带动全市280万亩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园区良种普及率100%、园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率100%……在川北门户——广元市绵延起伏的群山中,记者寻访山区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禁感佩于川人勤劳肯干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与其星星点点广撒胡椒面,不如集中力量办大事,四川通过园区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稳扎稳打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推动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不断向园区集聚,将农业优势产区逐步打造为一个个现代农业高地。

  盛夏时节,广安市华蓥山上绿树成荫。在前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5200亩瞄准高端市场的设施农业,成片的蔬菜大棚沿着山坡向远处延伸。让记者震撼的不只是基地的规模,还有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油化环线公路6.15公里,蓄水池13口,无土温控联体式钢架大棚40个,并配套建成贮藏量1200吨的果蔬气调库1个和农产品进出口包装加工厂1个……

  作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眉山东坡泡菜产业园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泡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第一个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国第一个中国泡菜博物馆、全国第一个泡菜行业标准、全国第一个泡菜行业4A级景区的“五个全国第一”。产业水平全国领先,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价值达到114亿元。

  目前,四川省已建成万亩亿元示范区1100个,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3个,部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199个,认定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5个,成功创建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居全国第一。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挑战,近年来,四川下大力气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2018年底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5.34万、9.96万家,新增家庭农场1.18万个,经营面积达351.5万亩、同比增长22.5%;农民合作社新增1.02万个;龙头企业超过1万家,居西部第一位。通过出台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累计已有65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企业16万户,实现总产值3796.5亿元。

  促改革拓功能 农民增收保持“两个高于”

  70年来,四川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经历了满足温饱到追求品质生活的跃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相继出台的统筹城乡、脱贫攻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措施在四川落地落实,四川农民增收保持了“两个高于”(即四川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良好态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缩小,至2018年缩小至2.49∶1。

  “两个高于”背后有四川农民敢拼敢闯的精神积淀。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如今,四川4个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的15项试验成果已经转化为中央相关文件的政策举措,转化数量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农业多功能性的挖掘为乡村产业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为四川农民增收安上了助推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第一家“农家乐”——徐家大院在四川成都郫都区友爱乡农科村开业,自此乡村敲开了休闲经济的大门。

  经过多年发展,四川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已经从“赏花摘果”“一鸡多吃”的初级形态,逐渐向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众多功能拓展,不断适应都市人走进自然、认识农业、体验农趣、科普教育的需求升级。

  四川省确立了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川东北山区、川南丘区、攀西干热河谷区“五大”休闲农业发展区,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成都市在规划的7个农业产业功能区中,都江堰精华灌区就定位为农业康养。即使一个村,也有自己的乡村旅游规划。武胜县观音桥村就将全村规划为“一带三区”,即滨河垂钓休闲带、民宿客栈区、中医康养区、果园采摘区。

  在政府引导推动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纷纷试水“农业+”。德阳罗江区捌零后家庭农场由三位“80后”青年共同创办,以胭脂脆桃种植为主,草莓等小品种为辅,技术设施完善,标准化生产水平较高。农场主张印森介绍,农场8万斤胭脂脆桃约有50%都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30%游客现场采摘体验,剩下20%才走传统批发零售渠道。同时,农场还开设了滑草运动等多项游村活动,一到周末就成了孩子的乐园。提到未来发展,他们表示,以后将会开展农业研学项目,为城市里的孩子做更多关于农业知识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