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2年第17期 大豆振兴专刊第4期:关于种质资源科技支撑大豆产业振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2年第17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2/7/27已阅览:1735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大豆振兴专刊第4期

2022年第17期(总第832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2年7月27日                

专家建议

关于种质资源科技支撑大豆产业振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摘要:我国是大豆第一大进口国,2021年我国大豆自给率仅为14.5%。四川是大豆生产和消费大省,2021年大豆产量为104.4万吨,自给率约为52%,供需矛盾突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以及“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重要指示精神,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团队根据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发掘利用、科研投入等情况,提出“扩容强芯、提质增效、深挖补短、加资激活”四方面对策,坚决做强大豆种业芯片,为高产优质专用型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大豆种质资源科技支撑作用。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目前共保存约3.2万份。四川是大豆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省内相关单位共保存大豆种质资源6000余份,编入国家目录2000余份,居全国第二。2018年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开展以来,相继收集到地方品种近400份,经初步鉴定具有高蛋白、高光效、抗倒伏等特异性资源约50份。大豆产业振兴决定因素之一在于大豆种业,而种业的芯片则为种质资源,因此需加强大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高四川大豆品种抗性、适应性,实现我省大豆扩面增产,提高大豆自给率,减少进口依赖,奠定“打好种业翻身仗”的坚实基础。

一、存在问题

(一)收集保存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四川大豆种质资源主要保存在各科研院校和部分育种家手中,保存设施简陋,保存技术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低,未纳入省级统一管理,极易造成重要资源丢失。与此同时,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气候变化和土地流转速度加快等原因,导致大豆地方品种、野生大豆资源数量下降和丧失风险加剧。虽然目前四川大豆种质资源保存量较大,但是仍需持续开展大豆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专项,以避免种质资源丧失,例如野生大豆资源较为丰富的秦巴山区还未开展专项普查。

(二)精准鉴定评价率有待提升

由于缺乏专业的大豆种质资源表型精准鉴定和规模化基因发掘平台,我省大豆种质资源以收集保存为主,对现有资源的研究多数只局限于农艺(功能)性状鉴定,开展深度鉴定评价的资源不到10%。精准鉴定和基因资源发掘水平落后,导致突破性创新资源缺乏,优异种质和新基因无法满足全省育种创新需求。例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低位作物大豆冠层的透光率仅维持在60%左右,而当前大部分品种叶片大、分枝多,密植后相互荫蔽,通风、透光差,易倒伏,因此应加快鉴定评价筛选出小叶、少分枝、高光效、抗倒伏大豆资源,并以此为亲本改良大豆品种株型、生育期、抗倒伏性,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大豆产量;我省育成的近40个大豆新品种中,没有一个属抗虫品种,抗虫育种尚属空白,根本原因在于尚未鉴定评价出大豆抗虫种质资源。

(三)深度发掘利用有待强化

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不深入,开发利用率较低,发现或创制的能真正用于育种和生产应用的携带重要基因的优异资源少,加之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种业企业发展艰难等因素,大多数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或停留在初级阶段,资源鉴定评价和应用未能高效衔接,难以将特色大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同时,我省大豆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程度低,大部分种质资源被各科研单位以“私有资源”保存用于育种,优异种质资源信息与实物共享利用存在障碍。

(四)科研投入和专业技术队伍严重不足

大豆种质资源长期保存需适时进行繁种更新,以保证种质资源生活力。在繁种更新过程中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及配套基地,同时会发生临时用工、租地、农资等费用。长期以来,四川省大豆种质资源研究无专项经费支持,仅2020年起四川省豆类杂粮创新团队设立有经费资助种质资源研究。由于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且短期内难以出成果,我省从事大豆种质资源研究的专业骨干人才较为缺乏,科研队伍严重不足。

二、对策建议

(一)扩容强芯:加快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提高大豆种业芯片储存量

利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与省级资源调查项目,对全省162个农业县(市、区)及62个农作物种质资源丰富的农业县(市、区)进行全面普查收集,开展大豆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专项,加大我省豆类种质资源库(圃)建设力度,统一安全保存好我省大豆种质资源,制定大豆种质资源安全存储规范与标准,编著四川大豆种质资源相关丛书与鉴别手册。

(二)提质增效:加快建立大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提升资源利用率

推进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交流合作,建立大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联合实验室,共享研究成果和利益,加大优异资源引进和交换力度。加强种质资源安全管理,对引进的种质资源定期开展检疫性病虫害分类分级风险评估。强化种质资源分类保护与监测、种质资源活力与遗传完整性监测,及时繁殖与更新复壮。支持建立大豆种质资源共享利用体系,构建大豆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建立创新种质交换应用联盟和种质交易网络平台。

(三)深挖补短:加快大豆优异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补齐新种质创制短板

依据国家优异种质资源评定原则与省级特优异种资源评定办法,每年评定一批省级特优大豆种质资源。支持建设省级大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中心,开展大规模、高通量种质资源表型和基因型鉴定,筛选具有应用价值的大豆种质资源,构建优异大豆资源DNA图谱。实施大豆优异种质资源创制与应用工程,以筛选出的优异资源为供体,通过远缘杂交、诱变、基因工程、染色体工程等技术,创制遗传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重点创新抗病抗逆、高光效、抗倒伏、宜机作业等目标性状突出、具有育种利用价值、可直接应用的新种质。

(四)加资激活:加快完善大豆种质资源政策支持体系,激发内生动力

支持设立省级大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科研项目,稳定扩大省内大豆种质资源研究队伍。支持科研单位、高校联合地方开展大豆特色种质资源产业开发,建立特色大豆地方品种生产基地,培育地方特色大豆产业链。支持社会资本加大大豆种质资源“产学研用”投入,增加科技攻关经费支撑。在地方特色优异资源所在地或具有条件的农业园区、科研院所等,建立大豆特色资源创新开发利用示范基地。鼓励支持大豆地方品种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一批以特色地方品种开发为主的农业企业、公司、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形成特色大豆优势产业。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项  超  范元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

 

 主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抄送: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2022年7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