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关于加强我省稻田福寿螺早防早治的技术对策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16年第5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16/4/6已阅览:1073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第5期

(总第704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16年4月5日

专家建议

关于加强我省稻田福寿螺早防早治的技术对策

近年来,外来生物福寿螺在我省稻田发展蔓延势头不减,危害局面已经形成。在新津安西镇、乐山市中区等曾经危害严重的稻区,由于福寿螺科学防控技术的推广和灭除活动的现场示范,稻田福寿螺目前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福寿螺群体易随稻田排灌水扩散,其科学防控技术还没有被农民、种粮大户甚至基层农技人员所了解和掌握,福寿螺的扩散范围逐年加大,在新扩散区的危害也逐年加剧。春耕在即,福寿螺也将开始新一轮的觅食活动,因此,笔者建议加强对福寿螺的早防早治、及时防控,这将有利于实现我省水稻绿色发展、控害保产、优质高产的目标。

一、稻田福寿螺发生及危害现状

福寿螺属于外来入侵生物,上世纪80年代初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引入我国,1988年引入我省,后流入农田湿地环境,因繁殖力强,种群数量猛增,随灌溉水迅速由点及面在稻区扩散分布。福寿螺食性杂,可在沟渠水塘中大面积取食水生植物嫩茎嫩叶;进入藕塘则咬断藕茎藕叶;进入稻田则啃食秧苗茎杆和叶片,造成秧田大面积缺窝乃至反复补种,秧苗越嫩,受害越严重。因此,水稻秧苗期和移栽期是福寿螺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抓住这段关键期,充分做好福寿螺的防除工作,效果事半功倍,对水稻稳产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几年福寿螺的不断蔓延扩散,我省除川西高原和盆周山区,每一个地级市区都发现有稻田福寿螺的分布,据初步统计,目前稻田福寿螺发生面积至少在500万亩以上,同时福寿螺种群的数量逐年累积,当前对水稻生产已构成巨大威胁。

二、稻田福寿螺早防早治的技术对策

1.加强福寿螺防治宣传,提升福寿螺防治意识

福寿螺是外来有害生物,在许多新近扩散的稻区,人们对田间出现的福寿螺缺乏了解,只有稻田出现大面积毁苗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往往这个时候田间福寿螺种群已经积累到相当大的数量了,防治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建议基层主管部门和农技推广单位,一定要大力宣传防控稻田福寿螺的重要性,对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民都要宣传到位,真正提升稻田福寿螺的防治意识,将福寿螺的防治纳入水稻生产的常态化管理之中。

2.农业和物理防治是稻田福寿螺防治的首要措施

稻田福寿螺主要随水进行扩散,因此在灌溉主渠入水口、支渠入水口甚至稻田入水口安装滤螺钢丝网或纱网,能有效阻止福寿螺从上游稻区扩散到下游稻区,显著减缓福寿螺扩散速度和繁殖速度,极大地降低福寿螺的种群数量和危害损失。福寿螺个体大,卵块鲜艳易辨识,因此在春耕时节,趁着田间福寿螺出来活动产卵之际,人工捡拾福寿螺及其卵块,可大大降低福寿螺冬后第一代的田间数量,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和损失,防治效果相当显著。另外,冬季有水的沟渠或水塘是福寿螺安全越冬的重要场所,建议春耕前一定要对沟渠和水塘进行彻底放水清淤,集中杀灭越冬的福寿螺。

3.稻田放鸭是防治福寿螺的重要生物手段

田间福寿螺世代重叠严重,同期田间福寿螺个体有大有小,个体较小的福寿螺难以通过人工捡拾进行有效防除,稻田放鸭啄食福寿螺就成了人工除螺的最佳措施。福寿螺是鸭子最好的田间饲料,每亩以放养15~30只鸭子为宜。在春耕来临之际,对福寿螺要早防早计划,准备鸭苗就是第一步。

4.谨慎用药,科学施药

对田间福寿螺数量大的重害区,从秧苗到移栽的关键期,可适当施药1~2次进行防治。田间试验表明,杀螺胺、杀螺胺乙醇铵盐等对福寿螺均有较好防效,混土撒施或兑水喷施均可。用药量应严格按商品包装说明进行,切不可随意加大药量,引起水稻药害,更不可随意增加施药次数,破坏水体环境。施药时注意保持田间3~5厘米的水层,保水5~7天,切不可中途放水,避免带药的稻田水流入鱼塘等养殖区,同时施药后要禁止放鸭。

5.加强福寿螺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由于我省对福寿螺持续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已有初步研究效果,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极为有限,尤其需要加强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集成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广应用,促进稻田福寿螺防治的有效性和绿色化。建议省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加强稻田福寿螺防治技术的拓展研究和推广应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在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措施的防治效果的同时,还可利用福寿螺高蛋白高钙的优势,将其加工后用作畜禽饲料以变害为宝,可提高农民人工捡拾福寿螺的积极性,尽早实现稻田福寿螺的全面防控。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陈晓娟 副研究员  张 鸿 研究员  卢代华 研究员)

 

主    编:刘建军                      地  址:成都市净居寺路20号

副 主 编:张 颙  杨季声                     (四川省农科院信息所内)

责任编辑:万志玲                      电  话:(028)84504995

 电子信箱:kjdtcn@163.com              邮  编:61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