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院水稻高粱所“四川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及防灾减损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
来源:院水稻高粱所办公室发布单位:院水稻高粱所 发布时间:2016/5/24已阅览:460次 分享到:

5月20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省气候中心、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四川气候变化对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及防灾减损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

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马均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国家气候中心李维京研究员担任,成员由重庆市气候中心程炳岩研究员、四川大学赵云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彭培好教授、四川农业大学李仕贵教授、西南科学大学教授陶诗顺组成。

项目第一完成人、院水稻高粱所水稻专家徐富贤研究员代表项目组对该项目情况和成效进行了汇报。据了解,该项目利用国际先进的气候变化研究方法对西南区域各台站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了均一性检验,率先建立了西南区域均一化气候资料数据集;基于全球气候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产品,利用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降尺度方法首次预估了西南区域21世纪气候变化情景以及影响四川主要作物生长的气象因子变化趋势;制定了四川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指标,揭示了主要作物气象灾害的发生趋势和潜在风险;建立了气候变化对四川作物产量影响的评估模型,实现了气候变化对四川主要作物产量的定量评估;发明了杂交水稻品种开花期耐高温性的田间鉴定方法,建立了水稻干旱产量损失度和洪涝影响产量损失度的预估模型,创建了洪水再生稻地方技术标准;鉴定筛选了系列抗旱节水耐高温洪涝主要作物品种,研制了丘陵区油菜、玉米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水稻高温缓解技术,集成了防灾减损技术规程5套;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西南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和决策;集成的防灾减损技术在2011-2015年示范推广3500余万亩,增产减损粮油总量25亿公斤,实现经济收益55亿元;获国家授权专利6件,制定四川省地方技术标准2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3篇;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

鉴定委员专家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过质询和充分讨论,一致认为:项目组提交的鉴定材料齐全,内容详实,符合鉴定要求,该成果创新性突出,集成技术科学实用,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洪水再生稻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加强成果推广应用。

 

(院水稻高粱所  陈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