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后疫情时期推动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0年第29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0/7/20已阅览:26132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第29期

(总第782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0年7月2日

专家建议

后疫情时期推动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居民生活及消费等也受到了全方位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新冠病毒疫情仍在加速蔓延,有可能会长期存在。全球新冠疫情存在巨大不确定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今年提出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常态化防控疫情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兜住民生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历来是四川省的重要产业,且全国知名。随着疫情的大流行和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也遭受了不小的冲击。作为一项事关农户生计、促进乡村繁荣、改善城乡关系的重要产业之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如何应对后疫情时期的各项变化,培植产业发展的创新点和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疫情对四川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影响

1.旅游消费需求放缓,但游客信心指数基本不变  疫情的爆发导致了休闲旅游市场需求的放缓,2020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省游客接待量2117.94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了51%以上,基于卫生安全考虑,多数游客仍持观望态度。但总体而言,疫情对旅游消费者的信心影响不是很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存在,刚性旅游消费的基本面和中长期趋势不会改变。携程大数据发布的全国各地“游客信心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5月,四川省“游客信心指数”已恢复至82%以上。

2.消费更加理性,对品质旅游的需求更加强烈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需求趋势研究报告》指出,在旅游的偏好转向方面,首先,游客对“社会安全秩序”和“卫生安全状况”将更为重视,特别是无接触点餐、无人商店、无人酒店、自助自驾旅行等无接触式旅游方式会更受青睐,这也对当前我国休闲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安全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亲近自然、感受山水”将会是游客的主要需求偏好。受疫情影响,增进亲情、进行社交的需求也会普遍增加,对“健康治疗、修养身心”的需求导向也更为强烈。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当前旅游消费的主战场  疫情阻断了人群的流动,四川省出境游、入境游、省际游急剧下降,长途游、度假游急剧缩水,景区也相继执行了不超过30%最大承载量的防控措施,这一部分的旅游消费潜力正逐步转向省内、城市周边及广大的乡村地区。从四川省五一假期出游数据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就高达1448.05万人次,占全省总接待量的68.37%以上。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城郊休闲游、自驾乡村游、品质度假游需求将会更为强烈。

4.线上消费呈爆发式增长,全国各地开启“云游”模式  疫情客观上激发了新技术研发和应用,同时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发展,在线旅游、景区云游、共享旅游、直播带货、无接触旅游等消费模式更加突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0年1月份启动了“全景看四川”线上游,2020年3月份出台了餐饮业数字化建设政策,2020年4月份启动了“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2020年6月份启动了“云游四川”线上推广。景区门票全面实行线上预订,酒店、民宿、博物馆、景区均成为线上游客的云游目的地。2020年一季度,全省实现网络零售额1252.83亿元,同比增长1.37%,在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支出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在线消费实现了逆势增长。消费需求的改变和转向,将对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带来持续深远的影响。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四川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确保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作用

1.四川是旅游大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稳居全国第  2019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605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3.8%以上,接待游客4.41亿人次,占全省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8.8%以上,在旅游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从疫情对休闲旅游需求的影响及变化看,四川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望成为旅游业中率先转“危”为“机”的产业。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乡村稳定器和蓄水池功能的重要支撑  四川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有2500万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受疫情影响,返岗复工存在困难,乡村地区稳就业、保民生的压力显著加大。2019年,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个数达4.42万个,美丽休闲乡村1700多个,带动1500万农民就业增收。乡村旅游推动扶贫试点村达500个以上,带动17.0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带动乡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季节性就业,推动农户生计多样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有典型的非正规就业、非规模以上、非标准化的基本特征,产业关联性高、就业壁垒低、带动面较大,可提供广阔的就业参与空间,也利于返乡劳动力及乡村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

3.乡村旅游投资规模稳居旅游行业投资首位  疫情对旅游投资主体形成了严重的打击,特别是景区投资型的、门票经济主导的旅游重资产投资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面临现金流趋紧、供应链中断、市场供求普遍下滑等多重压力。2017年,乡村旅游投资规模达231.1亿元,占全省旅游业的16.7%以上,远高于景区、旅游基建、文化设施等项目,在各类型项目投资数量与金额排行中均位列第一,已成为旅游业投资的中坚力量。

    三、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1.激发农业农村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保供给”  首先,必须重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中的“非正规就业”或非传统就业,需要大力帮扶休闲旅游的非正规就业,制定相应管理规范或标准体系,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发展。其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多为轻资产化的中小企业或小微经营主体,受资源、能力、战略眼光等限制,这类主体转型较为困难。因此,应强化中小企业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供需、融资等多方面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强化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的力度,提升经济和主体的韧性。

2.推动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等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和乡村主体倾斜  长期以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低端化、单一化、简单休闲化,品质提升不上去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的滞后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公共吸引物”的缺位。因此,面对未来休闲旅游“爆发性增长”的可能,要大力提升乡村居民生活与旅游发展在要素资源配置当中的协同性,鼓励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文旅项目的建设更多的向乡村地区倾斜。同时,随着以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智能交通等为代表的“新基建”的发展,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推动特别是新产品的涌现必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坚持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理念,鼓励新基建向乡村倾斜,向具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的地区倾斜,依靠现代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和挖掘乡村文旅产品供给,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3.云游助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迭代升级  一是鼓励线上线下深入融合,建设一站式平台或积极融入“智游天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旅游需求转向,链接更多的产业,挖掘更多的需求,形成一些标配或可选配的休闲旅游产品和线路。二是要探索乡村闲置资源的共享共创,特别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内容创新,大力推行“共享化”、“订制化”、“共创化”等发展模式,全面对接康养度假游、亲子研学游等高端化需求。三是借力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积淀和自然资源魅力,鼓励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智慧化、产业化挖掘,发展数字文旅、民俗演艺、文创旅游等新业态,激发和深挖农业农村地区文化娱乐产业、文创旅游商品业的巨大潜力。

4.复工复产与精细化监管协同推进  一是加强疫后旅游市场的引导。妥善处理疫情防控需要与旅游业恢复经营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复工复产始终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二是政府搭台,积极运用大数据,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市场需求监测评估、行业复工复产专项分析、主要区域检测预警等。三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子行业、不同规模的从业主体复工复产条件和必要性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分区分业分时段复工复产、休闲旅游高峰时段的应对指南。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常 洁 副研究员  杜兴端 副研究员)

 

    分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         2020年7月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