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1年第11期:2021年四川省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趋势与防治技术对策;四川冬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措施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1年第11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1/3/29已阅览:17646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第11期

(总第795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1年324

专家建议

2021年四川省油菜菌核病

发生流行趋势与防治技术对策

四川是传统的油菜种植优势区域,是全国油菜生产和消费大省。在省政府“天府菜油”品牌行动中,四川通过积极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引导优质菜油产品加工、强化优质绿色粮油产品有效供给、推动油料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有效措施,加速了我省油菜产量和品质的提升。2020年,四川油菜种植面积突破2000万亩,油菜籽产量达315万吨,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天府菜油”不仅被业内评为8个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之一,更是“川菜之魂”,已成为四川优质农产品的一张新名片,也成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拳头产品。目前,四川省油菜产区已经大面积进入开花时节,也是油菜第一大病害-油菜菌核病的集中侵染时间和关键防控时期。今年,由于冬季多变气候特征,极易引发油菜菌核病的大面积爆发,各地油菜主产区应高度重视。

一、2021年油菜花期气象条件和菌核病发生流行趋势

1.冬季干旱、寒潮减弱油菜苗期抗性  由于2020年秋冬季少雨和寒潮袭击,油菜长势相对偏弱,油菜苗自身抗逆能力较差。

2.冬季土壤中越冬菌核萌发直接侵染油菜幼苗,加大病原越冬基数  从冬季油菜菌核病田间病原菌基数情况看,2021年菌核病爆发危害的风险极高。根据2021年1月四川盆地油菜主产区的菌核病苗期发病情况,新都观察区苗期田间菌核病土壤越冬菌核直接萌发导致的植株发病率高达10~30%,严重田块病株率达到50%以上,表明2020年冬季的土壤越冬菌核病基数非常高,而2021年冬季气温持续偏高,使得土壤中的越冬菌核直接萌发侵染油菜幼苗后再次形成新菌核、增加菌核病越冬数量并导致菌核的再次积累,菌核病爆发危害的风险非常高。

3.气温攀升提早油菜开花期  进入2021年1月下旬后,气温迅速攀升,作物生育期提前。我省油菜主产区的开花期较往年普遍提早了10~15天,为油菜花期和菌核病子囊孢子萌发提供了吻合时间。

4.寒潮延长油菜花,利菌核病侵染  节后的“倒春寒”使得油菜花期变长。菌核病的子囊孢子在萌发时,需要油菜花粉、花瓣等提供营养;子囊孢子在传播时需要花粉、花瓣等作为传播载体。因此,花期延长会增加油菜菌核病的侵染、传播时间,加重菌核病的危害程度,造成减产。

5.花期降雨天气加速菌核病扩展和蔓延  从气象条件看,我省大部分农区3~4月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均值略偏多,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多雨、低温天气将为油菜菌核病的侵染、发生、蔓延和严重危害带来非常有利的发病气象条件。

目前我省油菜主产区的气候特征及油菜发育时期与2016年春季油菜菌核病大流行年份的春季气候条件极为相似,这给我省油菜菌核病防控带来了挑战,各地应高度重视油菜菌核病防治工作,及时根据花期和花后一段时期的雨水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油菜菌核病防治工作,有效减少油菜菌核病侵染、危害和产量损失。

二、防治技术对策建议

1.加强常年发生区域的油菜菌核病防控  采用全株喷雾方式在初花期、盛花期、花后7~10天左右进行1~3次油菜菌核病药剂防治。常年菌核病发生危害较轻的地区在初花期、盛花期进行1~2次菌核病防治。如果菌核病常发区域在油菜初花期、盛花期未能及时防治的油菜产区,建议在油菜谢花710天及时进行一次菌核病防治。防治时可以选择以下化学药剂:亩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150克,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35~50克,或25%咪鲜胺乳油80ml或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克,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悬浮剂50100克(毫升),或4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4~36克兑水3045千克,进行油菜全株喷雾防治。

花期和花后雨水较多的油菜产区,建议在花后1020天时集中进行一次菌核病防控。

2.增强油菜长势  在花期冻害严重地区,可结合菌核病防治,喷施磷酸二氢钾(亩用量100g)和0.01%芸苔素内酯(亩用量10~20ml),提高油菜的抗逆性和坐果率,增加油菜产量。

3.兼治油菜霜霉病和蚜虫  在进行菌核病防治的同时,可同时施用嘧菌酯及啶虫脒、吡蚜酮兼治油菜霜霉病和蚜虫。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刘 勇  黄小琴  张 蕾

                           杨潇湘  周西全

        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  张 菡)

 

 

 

四川冬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措施建议

小麦是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年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年产500万吨左右。随着我省小麦品种和栽培措施的改进,我省小麦亩产普遍超过400公斤,措施到位可以超过500公斤,小麦生产是同时促进我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但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改变,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高居不下,特别是一度得到控制的小麦条锈病重新流行,赤霉病在迟播晚熟田发生加剧,已成为影响我省小麦面积进一步扩大、产量和经济效益稳定提升的最重要限制因素。

据调查,我省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发生明显轻于去年,小麦蚜虫较常年发生偏早,发生量普遍偏高。其中,小麦条锈病主要集中在绵阳、广元、德阳和泸州四市,目前已经进入流行阶段。白粉病在成都平原南部和盆地沿山地带开始发生和蔓延。小麦蚜虫普遍发生较严重。目前各地温度上升快,阳光充足,没有明显降雨过程,非常有利于麦蚜的繁殖,防治不及时将造成严重减产。

针对目前小麦病虫发生特点和增长趋势,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保证小麦丰产增收。

1.高度重视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  由于病菌毒性变异和新品种推广力度,目前我省超过80%的大面积田块种植的品种都感染条锈病,抗性品种种植比例过低,条锈病发生风险极大。目前离小麦收获还有近60天时间,条锈病菌可以繁殖5代以上,一旦漏过越冬病害防治,造成条锈病流行,将引起严重损失。各地特别是绵阳、广元、德阳和泸州等地市病虫测报部门应积极主动开展田间调查,并利用短信、微信等形式及时提醒农户注意。

2.认真抓好小麦赤霉病预防和小麦蚜虫防治  目前四川小麦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本月中下旬各地有一次明显雨水天气,在盆地东部气温较高地区赤霉病严重发生、盆地西部赤霉病发生几率较大;蚜虫偏重发生已成定局,前期已防治田块虫口恢复增长较快,因此建议各地普遍用药一次。

3.重点地区做好“一喷多防”工作  在我省绵阳、广元、德阳等对条锈病、赤霉病和小麦蚜虫发生流行风险较大地区,应选用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广谱杀菌剂,与吡蚜酮、吡虫啉等有效杀虫剂混用,起到一次用药防治三种病害的作用;在南充、巴中、达州、内江和泸州等赤霉病风险较大地区,以及成都平原晚播、迟熟麦田,应选用氰烯菌酯等对赤霉病高效药剂与戊唑醇、吡虫啉等药剂混合使用,起到一喷多防作用。

4.加强调查研究,谋划未来  目前全省小麦新品种已呈井喷之势,但大面积生产仍以感病品种为主,说明新品种推广和抗性监测出了问题。此外,对于全省麦田生态系统改良缺乏研究,小麦蚜虫年年发生,防治仅靠打药一种手段,严重制约了小麦面积扩大和产业持续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开展调研,在摸清四川现有品种抗性家底的同时,及时扩大小麦品种审定抗性评价范围,扩大审定品种抗谱,寻找适合新形势下良种推广和生态改良的有效途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于文娟  向运佳

                          姬红丽  彭云良)

 

 

 

分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2021年3月2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