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1年第13期:关于加快果-豆粮间作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切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1年第13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1/4/13已阅览:17705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13

(总第797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1年412

专家建议

关于加快果-豆粮间作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切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建议

当前,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科学防止耕地“非粮化”,达到既增粮又增收的目标是需要科技创新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作物区域布局趋于合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经济作物增产增收有效促进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农田耕地已规模化种植水果等非粮作物,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在新形势下推进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科学、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省农科院有关领导和专家结合我省生产实际与豆类粮食科研工作进展,提出因地制宜研究推广果树-豆类粮食间作模式,在稳定川果等产业实现增收同时增加豆类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建议。

一、新形势下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抓好粮食生产的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在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一次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要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十四五”时期各省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目前,四川省人均耕地面积仅1.1亩,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4亩,四川每年粮食总产量3500万吨,但粮食消费量5000万吨以上,需从外调入粮食1800万吨左右。四川作为西南地区的粮食主产省,有必要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这也是四川作为粮食主产省的责任担当。所以,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将粮食安全工作放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首位,强化统筹协调、周密安排部署,明确今年要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二、我国豆类粮食自主生产的潜力巨大

豆类粮食作物是指能收获籽粒或嫩荚供食用的豆科植物,主要包括大豆、绿豆、蚕豆、豌豆、菜豆等,我国豆类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5%。2020年全国豆类播种面积1.74亿亩、豆类粮食总产量2290万吨,四川省分别仅占5.1%和5.3%。其中,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主要的植物蛋白质食物来源,2020年我国大豆消费量超过1.1亿吨,但是国内大豆总产量仅为1960万吨,进口量突破1亿吨,约占总需求量的90%,国内大豆需求与自身生产形成巨大差距,高度依赖进口。虽然,到2020年底我国粮食已经取得“十六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稻谷、小麦等谷物自给率超过95%,保证了我国口粮安全。但是,国内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疫情的巨大不确定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中国大豆等豆类粮食的稳定供应面临着严峻考验,同时也为我国自主生产豆类粮食带来巨大空间。

三、果树-豆类粮食间作模式的比较优势

间作是指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间作的作物一般株型高度不一,间行种植后可充分利用光能,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并能充分发挥边际效应,达到增产的效果。大豆、绿豆和豌豆等豆类粮食作物,一般株高不超过80厘米,在农田果园开展与豆类作物间套作,不仅不会影响果树正常生长和水果生产,还能合理利用地力、空间和光能,提高复种指数,增加豆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增收粮食产量。同时,豆类作物根系具有根瘤菌,在果园种植可以固氮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和理化性质;在豆类作物封厢以后,还可以有效阻止杂草生长,节约除草成本。因此,与果树或豆类作物净作相比,果树-豆类间作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我省推广农田果树-豆类粮食间作模式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省部分地区农田耕地已规模化种植柑橘、梨、苹果等水果。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省果园面积已达1164.8万亩。可以在适宜区域特别是在幼龄果园,因地制宜开展果园间作大豆、绿豆、豌豆和蚕豆等豆类作物。如果全省50%的果园推广果-豆间作模式,每亩的豆类有效种植面积按照1/4~1/2计算,每年将新增豆类净作面积145~290万亩,相当于全省豆类种植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增长了17.5~35%。以柑橘为例,柑橘是我省的优势果树作物,由于四川地处长江上中游柑橘优势区,丰富的农业资源与适宜柑橘生长的自然环境,使得发展柑橘具有较大比较优势,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骨干产业,在四川130个县市区均有栽培,根据四川农业统计年鉴数据,2019年四川省已发展柑橘面积485万亩,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川东地区,眉山市、广安市、南充市等地市相对较为集中,这些区域果园主要在丘陵区,均适宜大豆、绿豆、豌豆和蚕豆等豆类作物生产,柑橘果园的种植行间距离为3~5米,发展柑橘-豆类间作生产的潜力巨大。

五、加快果树-豆类粮食间作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建议

为缓解国内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逐步降低对进口豆类的依赖度,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需要立足省内生产,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研究推广果-豆间作模式,以增加豆类作物播种面积,实现豆类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因此,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省级财政应加大投入,通过加强种子科技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充分挖掘农田果树等行间的可利用土地资源,提高我省豆类粮食的生产能力和保供水平。

2.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四川创新团队的指导,整合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果-豆间作技术和模式,以实现豆类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

3.农业科研单位要提升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培育一批优质、高产、适宜间作的豆类新品种,研究配套的间套作种植技术,建立适宜不同区域、不同果树与不同豆类组合的果园间套作模式,为果树-豆类间作技术和模式推广应用提供科技支撑。

4.地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科学合理制定本地区果树-豆类间作推广计划,建立健全责任考核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着力提高豆类粮食自给水平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豆类杂粮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叶鹏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张 雄  刘永红  周评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张小军  曾华兰  何 炼  刘 勇)

 

         

 

分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2021年4月1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