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1年第17期: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四川蚕桑产业发展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1年第17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1/5/21已阅览:14917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17

(总第801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1521

专家建议

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四川蚕桑产业发展建议

一、“十三五”期间四川蚕桑产业发展成效

四川蚕桑产业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十三五”期间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一是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聚集。以川南、川中北、攀西三大蚕桑产业带及30个重点县为重心,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2家。蚕桑已成为部分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是入围四川“10+3”产业体系,质量品牌效应凸显。依靠科技支撑,四川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集中的优质蚕茧生产区域。其中宁南、涪城、高县、武胜等基地生产的蚕茧,80%以上可以缫制6A及以上生丝。涪城蚕茧继成为亚太领导人峰会服装原料之后,又成为爱马仕、LV等奢侈品牌的定制原料。宁南、武胜、高县等相继获得“中国蚕桑之乡”称号,盐边、德昌获得“中国果桑之乡”称号,南充市嘉陵区获得“中国桑茶之乡”。三是产业化经营体系完善,产业脱贫成效明显。传统蚕桑丝绸以及桑茶等新型产业的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全省拥有15家,通过蚕桑产业带动产业扶贫,四川安泰、南充银海、四川新丝路、四川红旗等公司等被评为全省工业产业扶贫工作先进集体。2018年全省335个贫困村通过发展蚕桑产业实现脱贫摘帽,2019年宜宾以发展蚕桑产业为主的8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四是产业多业态发展趋势渐现,融合发展成效明显。攀西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优质桑椹生产基地,尚好桑叶茶成为李克强总理出访古巴的国礼,带动桑茶产业集聚发展。桑枝食用菌、桑葚干等新型产品已见雏形,饲料桑、菜用桑等新业态开始涌现。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开发较有成效,种类繁多。各地依托园区建设,发展蚕桑农业生态公园,蚕桑科普、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涌现,郫都区“水隐桑田-绣里”文化产业园、绵阳“蚕桑国际小镇”已初步建成。

二、四川蚕桑产业制约问题

为应对14亿人的粮食生产与安全消费,粮食安全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20年1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2021年1月2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耕地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源,施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红线制约蚕桑等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各地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连片发展”思路难以贯彻。部分地方提出增加桑树栽植行距等限制性举措,降低单位面积桑园产出。桑园间套作面临作物种类相互影响,病虫危害增加,农药威胁蚕作生产。同时还面临劳动力紧张、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生产组织模式不完善等多种压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缓慢,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

三、四川蚕桑产业发展建议

1.强化蚕桑产业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经济功能  四川蚕桑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显。蚕桑产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四川蚕茧质量优势明显,龙头企业带动下的服务配套体系完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够丰富“米袋子”“菜篮子”。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建立蚕桑产业长效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蚕桑产业经济效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保障粮食安全为产业发展基础统筹蚕桑园区规划建设  坚持上山下滩,不与粮食争地。重点发展25°以上坡地及摞荒地、丘陵“二台地”等非粮食主要生产区域。着眼全产业链规划,聚集要素,促进各类要素与政策资源向园区聚集。产业规划要引导桑园间套作、桑园林下养殖等复合种植模式,增加粮食、蔬菜、肉产品产出。优化“6215”栽植模式,适当加大桑园行距。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效率。

3.以提高蚕茧质量为目标,强化现代农业装备应用  鼓励蚕桑生产企业抓质量、树品牌。科研单位、基地和企业坚持交流合作,共同参与,重点围绕机械化智能化养蚕、人工饲料养蚕、采桑采果、蚕桑资源开发、高效低毒环保药物等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开展协作攻关,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桑园“五网”建设,重点补齐桑水、桑路短板,做到能排能灌,耕作、运输机械能下田。开发桑园管理、养蚕管理智能系统,提高产业智能化水平。

4.以提高蚕桑生产设施利用率为中心,优化产业生产模式  要增加养蚕批次,推行工厂化生产,降低养蚕大棚等基础设施占地面积,探索多层养蚕房的开发使用。合理确定每一批次养蚕规模,提高养蚕设施设备利用率。同时,完善适宜的蚕种冷藏催青、小蚕共育及蚕茧收烘设施与技术,适应全年多批次养蚕技术。

5.以全产业链建设为目标,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继续引导龙头企业集中连片建设基地,通过返租倒包开展标准化生产,构建产业化联合体,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小农户为重点培育对象,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支持蚕需物资供应,开展小蚕共育、统防统治、桑枝食用菌、蚕沙有机肥加工等专业化经营。

6.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大力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继续聚焦桑果、桑叶、桑枝、蚕蛹、蚕沙等资源,在药用、食用、饮用功能开发上做文章,加快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进度,着力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坚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健全桑果、桑枝食用菌、桑叶茶等食用蚕桑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注重品牌创建和推广,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活动,让川桑产品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

7.以生态饲料桑为重点,适量替代畜禽水产养殖饲料  要结合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生态饲料桑,以桑饲料适量替代传统畜禽水产养殖饲料,有利于提高肉、蛋、禽、奶品质。聚焦人工养蚕模式所需的桑叶粉,通过发展生态桑的方式进行生产。

8.聚焦蚕丝文化功能,积极推进蚕桑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农业主题公园建设,把蚕桑产区变为景区。全面挖掘蚕桑文化内涵,建设蚕桑特色小镇,就地生产蚕桑资源产品,充分发挥科普、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等功能,推进蚕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

 

               (《四川蚕业》主编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陈义安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蚕桑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刘 刚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王晓芬)

 

 

 

分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2021年5月21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