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2年大豆振兴专刊第1期:实施七大科技支撑行动,推动我省大豆产业振兴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2年大豆振兴专刊第1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2/7/15已阅览:1572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大豆振兴专刊第1期

(总第826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2年7月12日                

专家建议

实施七大科技支撑行动,推动我省大豆产业振兴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豆的部署要求,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大豆科技自强行动方案》以及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草局联合印发的《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任务要求,针对四川大豆产量低、传统育种技术瓶颈、机械化程度低、加工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繁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农机农艺融合、病虫草害绿色防控、耕地质量提升、加工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推动大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原种扩繁等关键环节一体化部署,为四川大豆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一、主要目标

结合国、省“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全院大豆科技资源,科技支撑四川大豆生产实现“扩面、增产、提质、绿色”的目标。到2025年,收集、保存大豆种质新资源1000份,精准鉴定具有特异性状的优异种质100份,创制目标基因明确、遗传背景清晰的重要育种新材料10份;培育优良新品种10个;研发配套技术和新模式10项,鉴选、研发并示范应用大豆种管收新装备10台(套);支撑建立规模化良种繁育示范基地10个,示范推广“四新五良”面积200万亩。

二、重点任务

(一)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

1.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依托我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广泛征集省内外野生大豆、地方品种等;利用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和四川省豆类种质资源库(圃),加快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加大优异资源引进和交换力度,加强种质资源活力与遗传完整性监测,及时繁殖与更新复壮。

2.资源精准鉴定与评价。依托“1+3”种源攻关、“1+9”揭榜挂帅、“省级资源鉴定”等项目,在不同生态区开展多年多点大豆种质资源表型精准鉴定,筛选优异资源,建立表型数据库;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关联分析等分子技术对产量、株型、早熟、优质等目标性状进行精准鉴定,挖掘其关键基因或位点,建立基因组数据库;利用多组学技术、染色体工程技术等深度挖掘珍稀品种、濒危品种、地方品种、骨干亲本和各时期大面积应用品种的优异基因,阐明其演化进程或遗传基础;开展高产、优质、抗病、耐荫、耐阴雨、耐储藏等优异大豆材料评价,突破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技术瓶颈,创新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

3.优异种质创制与利用。利用杂交、辐射及化学诱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创制高产、优质、多抗、宜机化的大豆新种质;通过远缘杂交、组织培养、理化诱变等育种技术进一步拓宽遗传基础。

4.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加快转基因、基因编辑、分子设计和全基因组测序等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创制抗虫和抗除草剂的“双抗”大豆新材料。

(二)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及良繁建设行动

5.高产优质抗病宜机化新品种选育。通过常规杂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编辑等育种手段,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耐荫、耐储藏、宜机化、适宜间套作大豆新品种。

6.鲜食新品种培育。根据我省生态气候特点和食用习惯,重点培育鲜食、加工专用大豆新品种,建立鲜食、加工专用大豆品种的质量标准。

7.专用新品种培育。选育适宜我省轮作模式配套的夏大豆中早熟品种,筛选高VE、高植物甾醇等专用高含油量大豆品种,选育植株粗壮、粗蛋白含量高、粗纤维低、鲜草及干草产量高的新型饲草绿肥大豆。

8.规模化良种生产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大豆种业公司、生产大县和种植大户等建立大豆良种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品种提纯复壮和原种扩繁研究,建立大豆种子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构建高效大豆良种繁育体系,提高大豆种子质量和种子生产效率,支撑创建一批“双高产”示范县。

9.种业集群基地建设。支撑沿滩、江安、南部等3个县(区)开展种业集群示范基地建设,搭建“政府+科研机构+种业企业”深度融合平台,围绕“研发育种、原种扩繁、种子生产、示范推广”开展协同攻关,增强大豆种子保障能力,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大豆品牌。

(三)绿色高效配套技术研发行动

10.间套作技术。研究作物间套作的相互效应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开展大豆品种高效根瘤菌筛选,完善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蔬菜、果树、茶树、桑树、烟草等间套作技术措施。

11.净作高产技术。重点攻关免耕带旋播种、无人机病虫害防治、联合收获与分段收获等技术,集成与优良品种配套的净作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12.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明确净作大豆和间作套种栽培模式下,大豆病、虫、草害发生的种类和危害情况;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大豆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和杂草优势种群;明确现有主栽品种、地方品种、育种材料对我省大豆主要病虫害的抗性水平;针对不同种植模式,研制种子包衣配方及技术,筛选安全高效除草剂和高效多功能生物防治制剂,集成适宜不同种植模式下集生态调控和绿色防控为一体的病虫草害防控技术。

13.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机具研发。开发可一次完成旋耕-灭茬-施肥-播种作业,适宜于桑、果园林下大豆套种模式的大豆施肥播种机;研发分带喷雾、实时显示药液量且具有报警功能、能同时完成不同作物施药的植保喷雾机;研发具有拨禾轮自动调节系统、液压和电机控制、高度测量-调整功能的大豆收获机。

(四)耕地质量提升行动

14.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通过间作、轮作、增施根瘤菌肥、减施氮肥、秸秆还田、绿肥翻压和配施有机肥、腐殖酸、生物炭、土壤调理剂等方式改良大豆田土壤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养分保持能力、改善土壤结构;调查测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籽粒及植株的营养成分,解析各措施对大豆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优化各区域的土壤改良措施,为大豆增产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15.饲草绿肥大豆生产及利用。研究集成饲草绿肥大豆间套作、饲草料加工、翻压还田等技术,建立饲草绿肥大豆适时刈割、鲜饲配比、混贮等饲料化利用体系,明确饲草绿肥大豆机械化翻压还田技术参数体系,阐明翻压后的腐解规律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五)储藏加工综合利用行动

16.大豆安全收贮技术。开展鲜食大豆商品化分选、清洗、包装、冷链贮运技术研究,开发相关配套保鲜包装材料、工艺及设备设施;开展大豆仓储害虫防控、高芽率保持等性状研究,创建四川地区干籽粒大豆收储标准和贮藏标准,评价与改进现有烘干、贮藏设施设备。

17.特色大豆油产品开发。开展营养功能成分绿色保留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营养功能型特色大豆油产品并制定相关标准;开展小榨、冷榨、微波等不同加工工艺研究与优化,开发浓香型、清香型等不同风味的大豆油产品。

18.传统豆制品提质加工。收集和评价豆类功能微生物资源,开展豆腐、豆豉、豆腐乳、黄豆酱以及酱油等传统发酵豆制品产业化提升技术研究。

19.副产物综合加工利用。评定豆制品加工副产物(糟渣)的营养价值,利用物理、生物等改造技术,研制、开发优质饲料原料;利用油脂加工副产物(饼粕),集成发酵、酶解、菌酶协同等生物技术和现代动物营养调控技术,创制新型营养源,构建增强动物福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高效的动物日粮供给模式。

(六)科技成果示范转化行动

20.创新示范转化新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农业部门、种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种植大户、销售商等合作,以“4+3”立体模式即科研+基地+种植大户+销售商(四级联动)、核心试验基地—中心示范片—辐射带动区(三位一体)进行良种良法应用推广。

21.加快育繁推一体化领军龙头企业培育。扶持一批基础好、实力强的民营企业加速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加快推广“政府后补助品种、企业集中繁育、项目配套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方式。

(七)产业发展战略攻关行动

22.生产效率研究。运用SFA、DEA、Tobit等方法,对四川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时间序列变化趋势以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四川大豆生产扩面的关键要素,提出提高我省大豆产业生产效率的对策措施。

23.产业经济研究。从产业链的视角,对大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和贸易各环节及相应的产业政策等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大豆产业各环节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我省大豆产业发展演变规律和经济特征,提出大豆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摘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大豆产业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农院发〔2022〕7号)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

 

 主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抄送: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2022年7月1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