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研究所
水产所杜军研究员接受四川日报专题采访
来源:所办公室发布单位:院水产所 发布时间:2018/6/11已阅览:1445次 分享到:

近日,水产所杜军研究员在省水产局接受《四川日报》记者专访,就“拯救水中大熊猫”保护长江鲟相关问题发表意见。

长江鲟又名达氏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作“水中大熊猫”,过去30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已知的人工保种的野生个体仅21条。杜军研究员指出:长江鲟的主要活动区域是长江上游至金沙江和岷江下游,随着长江上游生态系统不断恶化,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有计划地放流长江鲟,截至2017年底,累计放流长江鲟约5万尾,但长江鲟的保护力度还不够,长江上游是长江鲟自然繁殖的场所,自然繁殖停止的主要原因是野生群体资源量严重退化,要实现种群保护必须大规模增殖放流。去年9月在发现长江鲟可在池塘内自然产卵后,杜军研究员和宜宾珍稀动物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认为“是时候开展大规模放流了”,并向农业农村部提议。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启动长江鲟拯救计划:从今年起至2035年,每年规模化放流幼鱼不少于10万尾,并将建立长江鲟监测网络,最终实现长江鲟资源修复和种群重建。

水产所从成立之初一直致力于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保护工作,开展移养驯化、人工繁育、增殖放流、资源调查等,参与编制了《长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年)》,同时在今年5月协办了农业农村部“共抓大保护、拯救长江鲟”大型增殖放流活动并提供了部分不同规格的长江鲟,活动共计放流长江鲟8万余尾。下一步水产所将继续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重要精神,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有效推进长江鲟野生群体的恢复。

(水产所 李青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