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农业科技动态》2022年第19期 天府粮仓专刊第1期:关于依靠科技开发撂荒地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2年第19期 天府粮仓专刊第1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2/7/29已阅览:2267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天府粮仓专刊第1期

2022年第19期(总第834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2年7月29日                

专家建议

关于依靠科技开发撂荒地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议

摘要:全省撂荒地实际面积高达500万亩以上,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若按2021年全省粮食平均单产估算,可生产粮食40亿斤以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撂荒地,从政策扶持、主体培育、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撂荒地多分布于丘陵山地和城市周边地区,闲置时间长,基础设施差,整治难度大,复耕后生产力低下。除了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和机制创新之外,还必须依靠科技提升撂荒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生产效益和耕地可持续能力。

 

一、撂荒地概况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短缺、生产条件较差、种粮效益较低等诸多原因,我省耕地撂荒现象日趋严重。据农业主管部门抽查数据,全省撂荒地实际面积高达500万亩以上,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若按2021年全省粮食平均单产估算,可生产粮食40亿斤以上。然而撂荒地多分布于丘陵山地和城市周边地区,闲置时间长,杂草丛生,生产道路、渠系设施较差,整治难度大,复耕后生产力低下。针对撂荒地整治后如何开发利用问题,各级政府部门从政策扶持、主体培育、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除了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和机制创新之外,还需要从科技的角度,提升撂荒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生产效益和耕地可持续能力。

二、撂荒地种麦增收案例

成都市简阳市青龙镇联合村。2021、2022年整治撂荒地400余亩,归拢部分零碎土地,2021年由村集体托管种植小麦476亩。平均亩产708.2斤,出售单价每斤1.55元,亩产值1097.7元。每亩成本584.9元,小麦季土地租金340元,纯利润172.8元;加上成都市、简阳市种粮补贴400元,则每亩纯收入572.8元,村集体种植小麦收入27.3万元。

内江市资中县公民镇太平寺村。2021年进行撂荒地整治,同年秋季开始播种小麦,坡耕地小麦面积1500余亩。平均亩产550斤,出售单价每斤1.53元,亩产值841.5元。每亩成本521元,小麦季土地租金250元,纯利润70.5元;加上政府补贴60元,则每亩纯收入130.5元,村集体种植小麦收入20余万元。

两个案例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在于无论村集体还是种粮大户,都是第一次种植小麦,种植经营经验不足,科技水平较低。其次设施设备条件较差,既无必要的耕种收机械,也无烘干设施。这些不足带来公民镇太平寺村的烘干成本显著偏高,青龙镇联合村的人工成本偏高。区别在于成都市种粮补贴高,业主收益可观,而其他区域政府补贴少,全靠种植本身挖掘潜力。

三、提升撂荒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技术路径

(一)撂荒地利用应坚持三大原则

坚持“用养结合”原则。撂荒地多年未耕作维护,杂草杂树丛生,加之整治过程中耕层结构遭到破坏,生产力相对较低。因此,在复耕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宜背负过高的生产强度,应坚持以养为主、用养结合的原则,逐步恢复和提升生产能力。坚持“分类布局”原则。撂荒地所处区域位置、基础条件、地力水平各不相同,应坚持以粮为主、粮经结合、科学布局的原则,布局适宜的作物。旱坡地尽量选择耐旱、宜机、高效的粮食作物;水田以水稻为基础,种养结合提高经济效益。坚持“量效并重”原则。不断提升粮食单产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业主实现种粮增效的必要条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产量而牺牲业主的效益诉求,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科学施策,兼顾产量、效益和环境的有机统一。

(二)因地制宜选择种植模式

大部分撂荒地本属旱地,部分是缺乏水源保障的高塝水田,这些撂荒地经整治改造后,可采取连作两熟或连套结合实现三熟种植。典型模式推荐小麦–大豆、小麦–大豆//玉米。为便于机械化高效作业和提升种植效益,应适当放大大豆、玉米种植带的宽度,最好以当地主流播种机、收割机的作业幅宽为基数,确定大豆、玉米种植带宽度,即实际种植宽度应为机械作业幅宽的倍数。丘陵地区地势较低且排水条件良好的撂荒地,可以采用小麦–水稻两熟模式;排水不良的深沟地带或冬水田,宜种植一季中稻或中稻–再生稻(川南、川东)种植模式。

(三)“五良”融合实现“量效”协同

在宜机化改造和土壤培肥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配置品种、农机和农艺三要素。品种选择既要考虑区域温光条件和茬口有效衔接,也要考虑原粮出路,其品质符合市场和加工需求,最好订单生产。遴选配置能适应种植制度、土壤环境,且利于提升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和水土保持的农业机械类型和具体型号。

(四)科学施肥,促进耕地用养结合

撂荒地往往肥力低下,加之改造过程中将深层生土翻到表层,导致耕层地力进一步下降。需要采取多元增碳培肥:充分利用当地的养殖废弃物,增施有机肥;持续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秸秆还田、覆盖保墒;季内坚持平衡施肥,氮磷钾配合,有机无机肥配合。坚决避免偏施化肥、偏施氮肥造成土壤进一步酸化、板结、退化。

(五)构建产业链,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要切实提升种植效益,除了不断提升产量、降低成本之外,还需要从产业链构建角度做文章。根据区域优势构建“计划–生产–销售–加工–品牌”粮食产业链,让原粮卖得出、卖得好、有利润,有效避免由于销售难、效益差而再次撂荒。业主和地方政府须共同努力创立品牌,消化原粮,增加附加值,促进耕地和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设立专项资金,打造撂荒地高效利用样板

撂荒地总面积较大,在利用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技术问题。建议省财政设立撂荒地持续高效利用科技专项,开展针对性技术攻关,并打造10个典型样板,从技术集成、高效生产、品牌建设等多维度推进撂荒地利用,实现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粮食安全与农户效益有机结合,让撂荒地成为粮食安全和农户增收的新的助推器。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汤永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刘永红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李朝苏

           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乔善宝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

 

 主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抄送: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2022年7月2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