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8期
(总第946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4月8日
专家建议
关于提高小麦产能 增强我省粮食保供能力的建议
摘要:四川地处西南战略腹地,是我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我院专家提出扩大丘区小麦生产面积保总产、加大适宜品种技术推广提单产、发挥弱筋生产区域特色强优势、促进“五良”融合夯基础的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以期提高小麦产能,增强我省粮食保供能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四川省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是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我省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西部唯一粮食主产省,2024年粮食总产量726.8亿斤,为全国粮食区际产销平衡和供给稳定作出了特殊贡献。小麦是我省夏粮生产的重头戏,应进一步提高产能,增强我省粮食保供能力。
一、现状成效
一是品种储备。四川小麦品种数量充足,类型丰富。自1982年育种攻关项目实施以来,审定品种累计351个,包含常规高产及特殊用途品种,其中,近10年审定129个。小麦单产稳步提高,测产每亩约450千克,省内自主选育品种覆盖率达100%。二是技术条件。研制免耕抗湿播种、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翻旋浅覆播种、无人机抗湿播种、周年平衡施肥、病虫草简化高效防控等新技术,推动我省小麦亩产由225.7千克增至304.8千克,成都平原规模化种植亩产普遍达到400~450千克,部分地区突破600千克,测产验收亩产最高达729.8千克。三是作物特性。小麦是一种适应性强、管理简便的旱地作物,可利用土壤贫瘠的拓荒地和降水不足的干旱地开展生产。小麦的宜机性高,能够全程机械作业且损失率小。小麦对盐碱环境具有一定耐受性,可利用部分盐碱地拓宽种植范围,增加粮食面积。
二、内生动力
一是填补市场缺口。2024年四川小麦种植面积905.9万亩,小麦消费量每年为600万~800万吨,本地产量约250万吨,市场缺口超过60%,供需极不平衡,须外调小麦补齐缺口。提高小麦产能既可满足市场需求,又能降低运输成本。二是满足消费需求。小麦是四川白酒产业的重要原料,还是大多数加工食品及畜牧饲料的重要辅料,提高小麦产能可直接保障四川白酒生产及产业发展,多途径开发小麦食品,满足现代生活的多元化需求。
三、发展建议
(一)扩大丘区小麦生产面积保总产
地方政府和村集体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整改后的土地土质较差,种植小麦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此外还可在复垦复耕的撂荒地种植高产抗病小麦,增加粮食生产面积。进一步提高小麦生产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保费补贴、种植小麦奖补激励、专项贷款贴息,激发种植积极性,扩大丘区小麦面积。
(二)加大适宜品种技术推广提单产
针对不同地区生态条件,筛选最优品种及配套技术开展教学培训、现场交流、跟踪指导。在条件优越的规模化生产区,如新都、广汉等地推广川麦系列品种和免耕抗湿播种技术,在大邑、崇州等地推广蜀麦系列品种及配套技术,在绵阳、江油等地推广绵麦系列品种及配套技术;在碎片化地块生产区,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如内江、巴中等地推广内麦系列品种及配套技术,通过适宜品种和管理技术提升大面积单产。
(三)发挥弱筋生产区域特色强优势
四川位于长江上游,盆地高湿寡照、冬暖春早、无霜期长,尤其适合优质弱筋小麦生产,与长江中下游相比,弱筋样品数量更多,品质更好,更易于培育优质弱筋品种。建议注重酿酒及膨化产业对弱筋小麦的需求,由农业部门牵头,地方政府扶持,推动五粮液、泸州老窖、米老头等龙头企业建立弱筋原料生产基地,强化产业链全环节保障,做出特色,做强优势。
(四)促进“五良”融合夯基础
根据区域发展差异补齐短板,建议政府统筹规划,合理调配资源,针对不同小麦产区的关键制约因素有侧重地加大投入、提高补贴、优化配套。如平原区的农田建设、浅丘区的适宜农机选择、山地区的高产稳产品种培育等,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推动小麦单产和总产提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郑建敏 蒲宗君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