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防灾减灾专刊第26期
2025年第26期(总第964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8月4日
专家建议
关于四川丘陵区玉米涝渍灾害田间管理技术建议
摘要:2025年7月以来,四川盆地中南部、东北部及部分沿江丘陵区域多次出现强降雨天气,导致部分玉米田块积水受淹、土壤渍害,对正处于灌浆中期的春玉米和拔节至喇叭口期的夏玉米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据气象预报,8月仍有部分地区存在强降雨过程,涝渍灾害风险依然存在。为防范涝渍灾害,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相关专家从应急田间管理与抗灾能力建设两方面,为农业管理部门提供玉米防灾减损的技术建议。
今年7月以来,我省丘陵区遭遇多次强降雨过程,盆地中南部、东北部及部分沿江区域累计雨量大、局地强度高,盆南丘区还伴随阵性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当前我省春玉米正处于灌浆中期,夏玉米正处于拔节至喇叭口期,是决定产量的重要阶段。此次持续强降雨过程,造成丘陵区部分玉米田块受淹,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报,8月我省部分地区仍有强降雨过程,涝渍灾害风险持续存在,需高度警惕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一、应急田间管理技术
一是及时排水降湿。及时疏通田间“三沟”(背沟、边沟、主渠),确保24小时内排净明水。积水消退后立即中耕松土,破除板结,结合起垄培土(垄高15厘米)增强透气性。二是分类精准追肥。春玉米以叶面追肥为主,选择晴天下午喷施0.1%硫酸锌100克+0.5%尿素500克+0.2%磷酸二氢钾200克+芸苔素内酯·吲哚乙酸复配剂,间隔7天,连续喷施2次。夏玉米在完成排水、中耕松土后,及时进行根部追肥。每亩用尿素8~10千克+硫酸钾5千克+硫酸锌1千克,在距植株根部10~15厘米处开沟或挖穴深施(深约10厘米)并覆土。同时可配合对叶面喷施0.5%尿素+0.2%磷酸二氢钾。三是强化病虫害防控。密切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重点防控纹枯病、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草地贪夜蛾、玉米螟、蚜虫、红蜘蛛。抓住雨后初晴的有利时机,及时喷药防治。纹枯病、茎腐病可选用井冈霉素或噻呋酰胺喷施玉米茎基部。大斑病、小斑病等叶斑病可选用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喷施叶片。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等药剂喷雾防治。四是科学处置倒伏。轻度倾斜(茎秆与地面夹角大于45°)或发生在小喇叭口期前的,植株一般能自行恢复直立。发生在抽雄后的,可观察2~3天,大部分也能自然直立,避免盲目人工扶直造成二次伤害。对于抽雄后发生严重匍匐倒伏的植株,需在3天内进行人工辅助扶直,培土固根,并适度踩实加固。对于植株较高或扶直困难的情况,可选取邻近3~4株倒伏玉米,在果穗以上部位用绳索适度捆扎固定,使植株相互支撑直立。五是适时抢收改种。春玉米若已达到或接近收获标准,须及时收获或改做青贮(饲)玉米。对因涝渍导致植株死亡、绝产或籽粒发育停滞的严重受灾地块,应及时进行田间清理,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农时,改种补种秋红苕、秋洋芋、秋大豆等作物,以晚秋增收弥补损失。
二、抗灾减灾能力建设
一是推广耐渍抗逆品种。优先选用经区域试验验证的耐渍、抗病(抗茎腐病/纹枯病)、抗倒伏优良品种(如成单3601、川单99、正红507等),从种源上增强植株对涝渍胁迫的生理耐性。建议在品种选择时结合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优先选择根系发达、抗倒伏能力强、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同时,建立品种轮换机制,避免单一品种长期种植导致抗性下降。二是改良优化土壤结构。定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维持养分平衡。针对易滞水田块,集中施用有机肥(≥2000千克/亩)并推广秸秆还田,结合深耕松土(深度≥25厘米)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蓄渗能力。对于涝渍受灾田块,增施腐殖酸类物质(如黄腐酸)促进团粒结构恢复,缓解土壤板结。三是沟渠系统升级完善。对于涝渍频发区域,开挖主排水渠(深度≥40厘米),重点完善背沟(深度≥40厘米),确保沟底平整、边坡稳固,及时清除杂草淤泥保障畅通。同步构建田间厢沟(深度≥20厘米)、围沟(深度≥20厘米)网络,实现背沟、厢沟、围沟互通,确保高效排水。沟渠边坡可种植百喜草、狗牙根等护坡植物固土防蚀。沟渠定期清淤维护,保障长效运行。四是排涝理沟设备购置。配备多功率排污泵、便携式清淤机等排涝设备,涝渍灾害发生第一时间可就近挖坑汇水并快速抽干清淤;配备自走式小型履带排沟机、手持开沟犁等开沟设备,排干明水后可快速整沟,预防后期降雨发生二次渍害。建议建立设备共享机制,提高设备利用率;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同时,加强对农户设备使用的培训,提高应急排涝效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四川省玉米创新团队
刘禹池 杨 勤 刘永红
陈玉锋 岳丽杰 李影正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