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33期
(总第971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10月20日
专家建议
关于推动我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建议
摘要:蚕桑产业列入全省“1+1+8”千亿产业建圈强链工程,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四川盆地极端气候频发,严重威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从优选抗逆适配蚕种以筑牢养殖基础、精准调控养蚕时段与规模以适配环境资源、构建稳定健康的养蚕生态环境体系以协同匹配桑叶供给与蚕情需求等方面强化管理,为产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极端气候加剧养殖风险。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省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直接干扰家蚕生长发育。2024年和2025年养蚕季节均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打破家蚕发育平衡,扰乱家蚕与病虫害生长周期,致使大部分区域放弃秋季养蚕。我省部分区域易出现春绵雨、秋霖雨,降雨增多,环境湿度增加,利于真菌、细菌等滋生传播,家蚕染病风险增加。二是技术缺位影响持续发展。近年来,大量新从业者进入蚕桑生产领域,部分从业者存在盲目跟风、技术储备不足、生产经验欠缺的情况。部分蚕桑基地基础设施简陋,温湿度调控、通风采光等条件难以满足科学养殖的需求;生产过程中消毒流程不规范、关键技术落实不到位;蚕病早期诊断与防治技术薄弱,制约家蚕产量与品质提升。
二、对策与建议
(一)优选抗逆适配蚕种
蚕种的选择直接关系蚕的生长与收益。根据季节特征和生产目标进行蚕种的差异化选择:春季气候温和、饲料优良,建议选择茧丝性状优良的蚕种,如雄蚕品种、菁松×皓月、川蚕31号等,以提高养蚕经济效益;夏秋季常遇高温多湿天气且饲料条件差,建议优选耐高温、高湿的强健性蚕种,如两广二号、781×7532、川山×蜀水等,以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生长速度。同时,在购买蚕种时需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确保蚕种经过严格检验检疫,从源头降低养殖风险。
(二)精准调控养蚕规模
依据季节和气候变化,灵活调整养蚕数量,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与收益最大化。春季(3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桑叶抽出第一片叶即可开始养蚕,此阶段可适度扩大养蚕规模;夏秋季(6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密切关注气候变化,温度保持在28℃以下且雨日正常,即可开展秋季养蚕,若整个季节基本处于高温多湿,桑叶质量差、老化严重,建议适量减少首批秋蚕的饲养量或推迟出库收蚁时间。冬季(10月上中旬至11月中下旬),若无完善的控温控湿设备及桑叶供给条件,应严控养殖规模,避免盲目饲育。
(三)构建健康周边环境
重点加强源头管控,优化基地周边产业结构,推动种植生物育种玉米与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促进区域绿色防控升级,降低农药污染风险。大力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化药剂配方,统一施药时间,推行统防统治模式。避免施用对家蚕有影响的高毒低效药剂,尤其在无人机防病治虫过程中,需控制无人机飞行高度,严格遵守无风期作业规程,精准优化农药剂型、配比浓度,最大限度降低对蚕桑生产的影响。
(四)动态调控蚕室环境
加强蚕室基础设施建设,对温湿度、通风消毒、桑叶管理及病虫预防等环节实施动态管控,构建稳定的标准化养蚕环境,有效抵御外部气候风险。春季气温回暖但不稳定,可利用空调、暖风机等升温设备,维持蚕室温度在24~26℃,以应对气温频繁波动。夏季高温多雨,可利用水帘、排风扇等设备,控制蚕室温度在28℃以下、湿度在75%左右。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蚕室应在白天适当通风降温,夜间做好保温措施。冬季气温较低,可采用地火龙、电热丝等设备保暖升温,确保蚕室环境稳定。
(五)全程落实消毒防病
家蚕饲育需全程严格落实消毒防病措施。饲养前期,选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进行喷雾或浸泡,对蚕室地面、墙面、蚕具等实施“清扫—冲洗—消毒”三步处理,确保无病原残留。养殖期间,每日早晚巡查蚕体健康状态与蚕座卫生情况,定期用防僵粉、石灰粉消毒;严格执行人员进出换衣、换鞋、手部消毒等准入制度,严防交叉感染。蚕期结束,及时清理残留桑叶、蚕沙等废弃物并集中规范腐熟;对蚕室、蚕具二次深度消毒,全面切断批次间病原传播。发现病蚕、弱蚕及死蚕,应立即隔离,采用焚烧或大于50厘米深埋方式处理,并对接触区域强化消毒。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特种经济动植物研究所)
刘彬斌 肖文福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