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34期
(总第972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10月21日
专家建议
关于推进四川省新式茶饮专用原料茶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摘要:新式茶饮是现制茶饮发展进程中衍生出的新表现形式,在国内外已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而原料茶的品质是决定新式茶饮质量和风味的决定性因素。四川省是茶产业大省,茶园面积、毛茶产量、茶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为适应日益增长的专用原料茶需求,我院专家深入调研并结合多年工作实践,针对性提出一系列推进我省新式茶饮专用原料茶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四川是新式茶饮大省,市场品牌、营业门店众多,规模体量位居全国第四。新茶饮的兴起拓宽了茶原料的出路。据估计,新式茶饮原料茶的年消耗超30万吨。近年来,四川在新式茶饮专用茶原料的育种、栽培、加工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而言,在全产业链建设、茶树品种专用化、加工工艺高质化、茶园管理规范化等方面仍亟待加强。
一、存在问题
一是原料茶的产销总量与风味质量发展不平衡。茶叶需求量的激增与市场品牌对茶原料长期风味稳定供应的双重需求,给茶叶供应企业长期稳定供应茶原料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二是原料茶的品种筛选工作滞后。目前四川主要供应的绿茶、红茶和花茶所用品种,均是基于现有主栽品种,没有筛选和创制专用的茶树品种,无法满足新式茶饮产业的发展需求。三是原料茶的加工技术创新不足。针对原料茶的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技术较为缺乏,传统加工技术不能满足新式茶饮品对原料茶口感、香味的特色化需求。四是原料茶供应链标准化、数字化体系不健全。目前新茶饮标准化和数字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前端门店和中端运营,而上游茶园鲜叶段和后端茶原料,由于品类众多,加工工序复杂,在标准化和数字化建设方面存在不足。
二、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新式茶饮全产业链条的支持力度
新式茶饮带动了原叶茶的使用,使专用原料茶日益成为一个产业链条,产业生态逐渐形成。为进一步推动新式茶饮产业发展,相关主管部门和各地市州应加大对新式茶饮全链条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式茶饮的专用原料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优先支持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领新式茶饮跨越发展。
(二)专用原料茶的茶树品种专用化
重点关注高香型、低苦涩度和窨制花茶专用的茶树品种,满足市场“追香”和低糖的风味品质需求,顺应小众茶基底的市场趋势。相关科研单位和头部茶饮企业应开展联合育种攻关,筛选、创新适制新式茶饮专用原料茶的品种,满足新式茶饮的产品品质要求和新产品开发需求。
(三)专用原料茶的加工工艺高质化
在茶原料加工技术与装备上提高现代化水平,建立茶叶品质与功效数据库,实现四川茶叶原料的工业化制造,来维持茶原料规模化供应和风味稳定。在保留茶味的基础上,创新加工技术手段,全面优化专用原料茶的口感、香味,推动新式茶饮产品创新。比如,新式茶饮对茶叶基底的香气要求很高,可以采用新型焙火提香技术、原料茶连续式远红外提香技术等提升香气。针对花茶原料茶用量的大幅提升,开展花茶的初制加工、茶坯筛选、窨花方式和拼配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适制不同类别茶饮的基底茶系列专用产品,满足新式茶饮不断变化的精细化、特色化、多元化需求,持续驱动新式茶饮行业迭代发展。
(四)专用原料茶的茶园管理规范化
通过品质把控,规范上游原产地茶农种植方式,提高种植、采摘的标准化和绿色化。除新建专用原料茶高标准茶园外,对现有茶园开展遮荫、喷灌、增施有机肥、叶面肥及其它水肥管理调控措施,提高原料茶的产量和品质。通过专项引导,协助茶饮品牌企业,在我省重点产茶区县,建立示范基地,从源头把控原料质量标准。
(五)精深加工技术和拼配技术融合发展
将压差膨化技术、冷冻技术、酶解技术、超声波、红外线、加温萎凋、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引入原料茶的加工制作,提高原料茶的内含物质和浸出率,有效提升原料茶的风味品质和功能元素的利用。茶叶拼配能将不同产地、不同季节、不同等级、不同品种等风格迥异的茶叶拼配成品质稳定、符合标准的茶叶。新式茶饮对专用茶的品质要求更侧重滋味、香气和汤色三个因子,因此对茶饮专用茶可以进行不同茶类的拼配,以求茶基底创新。
(六)供应链系统的标准化和数字化
不断健全新茶饮标准化体系,以标准规范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精细化管理,逐步实现研发、运营、营销、供应等环节的数字化升级,打通上下游壁垒,整合形成高效、智慧、稳定的新式茶饮数字化供应链,进一步推动我省新式茶饮产业升级。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黄 藩 叶先林 龚一耘 叶玉龙 王玮轶 黄 苹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