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试熟化与示范转化项目,11月2日至3日,院水稻高粱所与凉山州农科院联合主办的高山“荞-萝”粮经复合模式集成与示范现场观摩暨四川省农科院中试熟化与示范转化项目测产验收会在凉山州昭觉县火普村顺利召开。院科技合作处处长周评平、朱宇(正处级),凉山州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子拉,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学才,凉山州科创芯城公司副总经理刘俊安,昭觉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刘顺华,火普村驻村第一书记严菲到会指导。院水稻高粱所副所长刘茂柯,总农艺师、科管办主任陈琳和项目团队成员、企业代表、种植大户等50余人参加会议。
与会代表一行调研了院中试熟化示范基地,凉山州农科院经作所所长王云梅和院水稻高粱所经作中心副主任杨峰,代表项目团队进行现场汇报。项目团队结合当地生态特点,集成推广了“荞-萝”高效周年生产模式,通过更精准的作物茬口衔接,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与农户收益。
在测产验收中,专家组分别对示范地高产优质杂交萝卜“蜀萝11号”和耐抽薹萝卜新组合“C32009A×C30114”进行了田间长势考察,随机选择了同田3个点进行现场测产,结果显示,“蜀萝11号”和“C32009A×C30114”分别较对照(芜菁)增产134.4%和296.1%,产量增长显著。
会上,严菲和杨峰分别介绍了火普村驻村帮扶工作和院中试熟化项目开展情况,并邀请资深家庭手工艺传承人付大红现场展示了传统家庭萝卜干制作工艺,推动当地农户将“萝卜变金条”的产业链进行延伸。
周评平在总结讲话中对研究团队给予了高度肯定,她强调,“荞-萝”复合模式是科技赋能高海拔地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她认为,该模式实现了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荞-萝”模式通过科学的作物搭配与茬口衔接,彻底改变了当地传统、单一的“温饱种植”结构,引导农户走向了集约化、高效益的“效益农业”发展路径。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技术体系,项目集成的绿色、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不仅有效缓解了高山农业面临的土壤连作障碍和肥力降低等问题,同时为凉山州等相似生态区提供了经过验证的技术样板。构建了“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机制,以中试熟化项目为平台,科研单位、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与种植农户紧密联结,形成了“品种+技术+订单”的完整产业链条,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
据介绍,院水稻高粱所萝卜团队自2020年起,依托“院中试熟化”等项目,在火普村持续开展高山萝卜新品种引进与种植模式创新,逐步推动当地从单一作物向“粮经复合、高效种植”的现代生态农业转型。下一步,团队将以火普村为核心,完善高山粮经复合模式,扩大高山萝卜等的种植规模,探索精深加工技术,拓宽当地村民的增收路径。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与火普村的长效合作机制,持续以科技赋能凉山州粮经复合农业模式发展,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凉山片区,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院水稻高粱所 孔垂豹 撰稿;王洪明 校对;刘宗敏 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