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试行)》新闻发布会举行。科技厅、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四川大学、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

当前四川正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省农科院副院长刘永红介绍了他们作为核心科研力量,采取了以下这些措施确保成果快速转化为田间生产力,解决成果转化中“最后一公里”难题的。
农业科研的立身之本在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核心价值是让实验室的“金种子”在田间结出“金果子”。省农科院作为全省农业科研的核心力量,始终将服务“天府粮仓”建设作为首要使命,近年来聚焦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重点从三个维度重点实施三大核心举措,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为田间生产力。
第一、建强“固定阵地”,筑牢成果转化“桥头堡”。省农科院以贴近生产的载体为基础,让成果在田间场景中完成熟化与示范。一是强化中试熟化能力,充分发挥专家大院“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核心作用,在全省“五大生态区”建成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综合试验站20个,建立了最新成果直达田间地头的“绿色通道”;二是打造区域合作样板,以种业现代化为牵引,在邛崃建设全省第一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在广汉、崇州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加速高产粮油优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吨粮田”;三是激活联农带农效能,全院认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农场944个,培育一批科技引领强、助农效果好的标杆,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用得上”。
第二、组建“流动队伍”,打通技术服务“直达线”。省农科院以精准高效的服务为纽带,让技术与农民需求无缝对接。一是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推行蹲点指导和“一县一策”,组建科技服务“轻骑兵”;二是整合多级专家资源,17名岗位专家、21个综合试验站加入农业农村部科技服务团,435名专家常年参与国家科技特派团和省科技下乡万里行,61名驻村干部定点帮扶平昌县;三是强化资金保障支撑,近三年配套中试熟化专项资金超4100万元,形成“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技术服务矩阵,确保成果转化有支撑、技术服务不缺位。
第三、探索“分配机制”,激活科技人员“创造力”。省农科院探索形成两个方面的正向激励分配机制。一是进一步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自主权,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收益权确权到院属单位和团队,收益分配由科研团队根据贡献自主进行;二是优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可以用于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也可以提取一定比例支持和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技术经理人培养,还可以建立成果转化发展基金,用于后续成果开发。
此次《工作指引》的出台,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卸下了“思想包袱”、注入了“政策信心”。省农科院将以《工作指引》为重要支撑,持续深化“阵地+队伍+激励”的转化模式,推动更多农业科技成果从“纸上”走向“田间”、从“盆景”变为“风景”,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成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