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35期:关于推进南江茶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5年第35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5/11/24已阅览:39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35期

(总第973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11月19日        

 

专家建议

关于推进南江茶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的建议

 

摘要:茶产业是四川省“1+1+8”千亿产业建圈强链工程,也是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南江县作为川东北优质富硒茶产业带核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和产地特色。围绕南江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我院专家提出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构建智慧茶园技术体系、深化资源高值化利用、完善品牌矩阵与市场体系、健全技术推广与利益联结机制等发展路径,推动南江茶产业从规模化扩张向优质高效提升转变。

 

南江县是四川省39个欠发达县域之一,又是四川省茶叶重点县,被列为“川东北高山生态茶产业带”集中发展区,茶产业提质增效是增强南江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带动能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南江县从改植换种、机采培育、加工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出台政策大力支持茶产业发展并取得成效。为加快南江茶产业提质增效,还须加强良种化与机械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高值化利用、品牌与市场体系建设。

一、存在问题

一是良种化与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南江主栽茶树品种单一,四川中小叶种占比达65%,茶园良种化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山地茶园特殊地形制约了机械化的大规模推广,机械化采摘率不足30%,加之农村老龄化严重,导致茶园管护和鲜叶采摘成本持续攀升。二是产业链条延伸不足。茶叶加工企业整体呈现“多、小、散”的特点,加工技术落后,夏秋茶综合利用率不足40%,精深加工产品相对较少,产业附加值不高。三是品牌影响力有限。南江大叶茶虽有地域特色,但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故事挖掘不深,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仍不及川茶其他区域公共品牌,品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四是技术推广体系与科技投入机制不完善。基层技术力量薄弱,茶农对新技术接受程度参差不齐,标准化生产技术到位率有待提高,智慧茶园管理等技术仍处于示范阶段,缺乏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科研与生产衔接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

二、对策建议

)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

以南江大叶茶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为核心,加快高氨基酸、高香型等特色茶树品种的引进与本地化选育工作。建设县级现代化良种繁育场,用3~5年时间将全县茶园良种化率提升至30%以上。在机械化方面,研发推广适应山地茶园的小型化、轻简化机械,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优化茶园种植模式,为机械化作业创造良好条件。建立“科研单位+农机企业+示范基地”协同创新机制,开展茶园机械化技术集成攻关。

)构建智慧茶园技术体系,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十五五”期间,南江县应顺应数字农业发展潮流,重点推进智慧茶园技术体系建设,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茶产业深度融合。建议在云顶、下两等核心产区先行建设智慧茶园示范基地,配置环境监测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等装备,实现茶园生产全程可视化、管理精准化、决策智能化。同时,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可追溯,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深化资源高值化利用,延伸产业链条

进一步深化夏秋茶高值化利用,开发功能性成分提取、茶食品、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工艺,提升茶叶加工科技含量。促进茶资源全价利用,开发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提取物,提高经济效益。建议扶持龙头企业建设茶叶精深加工中心,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新产品,推动茶叶与保健、美容、医药等产业跨界融合,拓展茶产业链。

(四)完善品牌矩阵与市场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构建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品牌体系,整合区域茶叶品牌,打造“南江大叶茶”区域公共品牌。强化品牌管理,制定南江大叶茶品牌使用标准和管理办法,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宣传策略。支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形成“公用品牌引领+企业品牌支撑”的良好格局。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文化附加值。创新营销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茶事活动,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立体化营销网络。

(五)健全技术推广与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共同富裕

深化“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站+新型经营主体”的链条式技术推广模式,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基层茶农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技术到位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等多元合作模式,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保底收购等方式,保障茶农合理收益,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张  翔  梁  星  廖雪利  李  凯  高万君  罗  凡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