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36期
(总第974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11月24日
专家建议
总结推广蚕桑共育技术模式 实现生态治理与富民增收双赢
摘要:宜宾是四川蚕桑产业优势区,也是石漠化重点治理区。蚕桑共育技术模式成功破解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为宜宾探索出一条富民增绿的有效路径。近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对该技术模式进行了典型调查,深入分析现阶段存在的关键制约因素,从提技术、稳市场、强企业、优保障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更好地推广蚕桑共育技术模式提供决策参考。
一、蚕桑共育技术模式的突出优势
宜宾是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均居全省首位。2024年,全市桑园面积稳定在63万亩,蚕茧产量达3.29万吨,可缫制5A级以上原料茧占比超90%,6A级以上原料茧占比超50%(占全省的68%、占全国的53%)。宜宾蚕桑产业的良性发展,主要得益于蚕桑共育技术模式的突出优势。一是产业组织化程度高。目前全市已实现“小蚕集中共育、大蚕分户饲养”的管理模式,小蚕共育率超95%,构建起“龙头企业+共育户+农户”共育生产体系和“公司+蚕茧站+村级组织+共育工厂+农户”五级技术服务与管理体系,实现了从蚕种到蚕茧的统一化、标准化管理。二是富民增收效应突出。宜宾市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通过品种供应、技术培训、专项补助、二次返利等多项措施,带动全市6万户养蚕专业户、20万名蚕农就近就业,已培育年收入2万~5万元专业户2.1万户、5万~10万元专业户2050户、10万元以上专业户200余户,产业吸引力与日俱增。三是生态治理成效显著。高县、珙县、兴文县、筠连县等蚕桑主产县均为国(省)石漠化重点监测县,桑树治理石漠化面积超100万亩。实践证明,蚕桑产业对改善区域生态、实现“降碳增绿”的贡献显著。
二、关键制约因素
一是土地、劳动力双重制约日益突出。一方面,随着小蚕共育技术的全面推广,养蚕周期逐步缩短,以桑叶为主的饲料端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受土地资源制约,桑园大规模扩张极为有限。另一方面,从事种桑养蚕的农户多为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劳动力老化趋势明显。二是茧丝绸企业的市场风险逐步加剧。本地链主企业以生丝等原料加工居多,丝绸、家纺等成品制造少,缺少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弱。近年外地中间商增多,本地链主企业的生产及管控成本日渐上涨。三是石漠化地区的气候风险持续攀升。宜宾石漠化地区以石灰土为主,土层薄,保水保肥能力差。近年来,高温高湿和春季干旱气候频发,叠加桑园管理措施不到位的影响,致使桑树褐斑病加剧、桑叶品质下降,对蚕茧丝质量的稳定与提升构成了严峻挑战。
三、对策建议
(一)提技术:稳步推进生产技术体系升级
加强桑叶采摘、上蔟、采茧等薄弱环节的机械装备研发力度,持续提升蚕茧机械化水平。加大人工饲料专用蚕种和养蚕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共育技术从两(三)龄期向四龄期共育技术转型,探索试点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技术。立足石漠化地区生态特征与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桑园“增产—减污—降碳”多效协同技术体系。强化对“企业+院所+基地”产学研用体系的专项支持,驱动蚕桑共育技术模式持续优化。
(二)稳市场:持续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
围绕企业资质、仓储运输、质检设备、人员配置、收购管理等内容,细化鲜茧收购资格认定标准,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鲜茧收购信息监管平台,推行“监测监管+联合执法”机制,全面提升对收购主体、质量及价格的监管效能,强化收购秩序管理,严惩扰乱市场行为。引导链主企业兼顾贸工农三方利益,合理确定蚕茧分级收购价格,建立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构建更为广泛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市场风险共担机制。
(三)强企业:加快推进川南蚕桑聚群强链
培强蚕桑链主企业,将智能缫丝、全龄饲料工厂化养蚕等列为技术改造重点,配套财政奖励与税收优惠。建立桑茧丝高品质地方标准,争创全国桑茧丝产业质量提升示范区。支持丝纺企业开展跨界联合,以开发复合型、功能性新型丝绸材料为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推动川南茧丝绸产业延链补链,稳步建设现代化丝绸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推广,树立川南茧丝绸高品质形象。
(四)优保障:构建蚕桑产业全方位支撑体系
对岩石裸露率低于50%、土地相对集中成片的轻度石漠化区域,优先实施坡改梯和宜机化改造,有序推进规模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探索优质蚕种专项补贴,强化种源保障。加大对蚕桑植保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的培育力度,将桑园统防统治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补贴范围。将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省力化蚕台、切桑机、桑枝剪等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将智能化共育中心(室)建设纳入设施农业贷款贴息与奖补范围,系统提升蚕桑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与数智化水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常 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王 谢 罗永霞 陈冠陶
宜宾市农业科学院 王 一 李冬兵
宜宾市农业农村局 赵 凯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