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文麦11号选育及应用
来源:<<中国种业>>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15/11/23已阅览:1461次 分享到:

麦是文山州第三大粮食作物,也是小春的主要高产粮食作物,用途广,营养价值高,在粮食生产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全州常年播种面积80万亩左右,占全年小春播种面积的50%,产量占全州小春粮食总产量的60%左右,其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玉米和水稻,居第三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生产也明显向着优质、专用型小麦方向发展,优质的面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加之畜牧业的发展和小麦用途范围的扩展,小麦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据州内统计每年生产6万余吨的小麦远远不足,每年需向外调入1万余吨的优质专用小麦和精粉才能满足生产发展和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其主要原因是本州自产小麦品质普遍不达标,约70%-75%的产品均用作饲料,仅有15%~20%用作食品加工,其余用作酿酒和种子,商品率不到30%。而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技术上主要取决于品种、生态和配套栽培技术3方面,其产业的形成还取决于龙头加工企业、小麦比较成本等市场因素和其他相关政策。因此,加强小麦新品种选育,培育优质专用高产良种,加速小麦生产用种更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对实现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小康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选育经过

1.1  选育方向    本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低纬度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地貌错综复杂,具有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干湿季节分明,光照充足,光质好等立体农业气候特点,为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形成大穗大粒创造了一定条件。本州有80%以上的小麦为旱地麦,冬小麦的栽培必须抢雨水早播,若选用早熟种易受冻害和鸟害,若选用晚熟种影响大春栽培,特别是高温逼熟影响产量,同时,由于大多土地较为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冬春干旱,施肥及相关技术水平低和自然灾害频繁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导致小麦单产不高,因此,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上,应选育抗旱,耐瘠,适应范围广,优质、抗病虫能力强,株型紧凑,大穗型、生育期适中的高产品种。

1.2技术路线

一是在充分利用本地优势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广泛收集和引进优异资源,扩大优质基因库,不断丰富遗传资源,解决遗传基础狭窄问题。二是采取亲缘关系突出,优势互补的原则,选择优良亲本材料,以含优质基因和慢病性的育种材料为骨干亲本,与省内外广适、高产品种(系),用人工杂交方法进行杂交配组,同时辅以引种筛选和系统选育。三是加强同云南省农科院与其他州市科研院所的协作和交流,进一步完善穿梭育种和高代材料的多点试验和异地鉴定等工作,做到集中力量,各有侧重,协同公关,加快育种进程,提高科研工作效益。四是开展各种级别试验,在全州范围内组织开展新品系的多点鉴定,预备试验,新品种比较试验,省、州区域性试验,新品种展示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示范,以提供省州品种审定,及早进入大面积示范推广。五是开展杂交新组合、新品系品质及抗病性鉴定,在抓好优质小麦杂交组合和杂交后代材料的分离选择及引进筛选利用的同时,对中选的优良组合和品系及早进行品质和抗病性鉴定。六是加快育种进程。对选育已基本稳定的品系,采取试验与示范同步进行,缩短育种周期,加快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进程。七是提高创新水平。加强与云南省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云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校的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同时积极树立科研团队精神,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自身自主创新水平。八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云南佳佳福种业有限公司、云南金穗种业有限公司等种业企业合作,大力促进自育小麦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3选育经过

2001年利用现有种质资源,选用本地白麦作母本、文麦5号作父本进行组配杂交9个穗子,收取F。,代种子36粒。2002年将F。代种子单穗单行播种,共播9行(塘),当年从中选出F.代材料22个单穗。2003年播种22个单穗共22行,从中选出F2代材料16个单穗。2004年播种16个单穗,共播16行,从中选出R代材料12个株系。2005年播种12个株系,每个播2行,共播24行,从中选出性状较好的F4代材料5个株系。2006年F4代材料5个株系各播种10行,共播50行,结果第5个株系表现优异,其他4个株系表现植株偏高,整齐度差、抗性差、倒伏被淘汰。2007年播种入选株系30行,观察其综合性状,结果该材料表现出性状稳定,生长整齐,抗性强,熟期落黄性好等特点,确定为出圃新品系,改编号为07-5。2008年参加预备试验,2009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2010-2011年参加文山州区域性试验,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2012年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为文麦11号,并于2013年与云南金穗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加快了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

2产量表现

2.1  预备试验    2008年提供参加预备试验,参试品种共15个。试验结果:折合亩产275 kg,比对照文麦7号(平均亩产270 kg),亩增5 kg,居参试15个品系的第二位。

2.2  品比试验

2009年提供参加州级品种比较试验,参试品种共12个,试验结果,实收小区产量3.63 kg,折合亩产363 kg,比对照文麦7号(亩产343 kg)增20 kg,增5.8%,居12个参试种的第二位。

2.3  区域性试验

2010、2011年参加文山州小麦联合区域性试验,2010年在全州区域性试验中,该品系综合平均亩产349.1 kg,比对照文麦7号亩增19.1 kg,增5.79%,排列第一位。在2011年全州区域性试验中,综合平均亩产347.18 kg,比对照文麦7号亩增84.04 kg,增31.94%,排列第一位。两年综合平均亩产348.2 kg,比对照文麦7号亩增51.6 kg,增17.4%。

2.4生产试验

2010-2011年在文山州农科院试验基地、广南县莲城、砚山县盘龙、文山县平坝、马关县仁和种植,每个试点种植面积380 m2,试验结果:5点平均亩产333.4 kg,比对照文麦7号增产64.5 kg,增24%。

2.5  繁殖示范推广

为加快育成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在进行品种(系)比较试验的同时,采取试验、示范和推广同步进行,同时,与云南金穗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开发,保证了该品种在生产上的示范推广应用,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

2009年在文山市大里普繁殖6亩,经实测共218 m2,实收产量117.2 kg,折合亩产358.3 kg,比对照文麦7号(亩产331.2 kg)亩增27.1 kg,增8.2%。

2010年在州农科院基地繁殖示范15亩、在广南珠琳示范6亩,共21亩,其中实测州农科院基地共280 m2,因受特大旱灾影响,实收产量102.7 kg,折合亩产228.7 kg;对广南珠琳示范点实测415 m2,实收产量176.7 kg,折合亩产283.9 kg,两点加权平均亩产244.5 kg,比对照文麦7号(平均亩产222.1 kg)亩增22.4 kg,增8.6%。

2011年在文山平坝、砚山平远、盘龙、马关仁和、广南连城共示范420.0亩,经对4县6个乡镇11户农户3.7亩进行测产验收,加权平均折合亩产261.6 kg,比对照文麦7号(平均亩产227.6 kg)亩增34 kg,增14.9%。

2012年在文山平坝、古木、砚山平远、盘龙、江那、者腊,广南莲城、那洒,马关仁和等共示范5 420.0亩,折合亩产282.4 kg,比对照文麦7号(平均亩产247.6 kg)亩增34.8 kg,增14.05%。

2013年在文山、砚山、马关、广南、丘北、麻栗坡等市县共示范2.31万亩,加权平均折合亩产263.6 kg,比对照文麦7号(平均亩产237.2 kg),亩增26.4 kg,增11.13%。

2014年在文山、砚山、广南、马关、丘北、麻栗坡等市县共示范4.50万亩,经多点进行理论测产,加权平均折合亩产278.5 kg,比对照文麦7号平均亩产253.8 kg,亩增24.7 kg,增9.73%。

3抗病性鉴定

2011年由文山州种子管理站统一送样,经云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所对07 -5小麦条锈病抗性进行鉴定,反应型3-4级,严重度5%-40%,病叶率6.33%,中度抗条锈(低度慢锈)。

4  品质分析鉴定

2011年由文山州种子管理站统一送样,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化验分析,蛋白质含量为12.4%,总淀粉61.58%,湿面筋14.6%,容重为765 g/L。

5优质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

为摸索小麦新品种文麦11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2012年在本院试验基地开展了其最佳播种期、最佳播种量、最佳施肥量的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为其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提供依据。试验结果:在11月15日、11月25日、12月5日3个不同播期,设置亩播18.36 kg(18万苗)、20.8 kg(20万苗)、22.45 kg(22万苗)不同播种量,亩施10 kg、15 kg、20 kg不同施肥量,以1 1月15日播种、亩播22.45 kg(22万苗)、亩施20 kg的处理组合产量最高,亩产达397 kg,排列第一位。

6  主要栽培技术

6.1  适宜海拔

海拔在1 200-1 700 m的田地均宜种植。

6.2播种节令

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为最佳播种期。

6.3播种量

每亩12-13 kg,田间基本苗20万-22万苗。

6.4播种方法

主要采用机播、耕牛拉沟点条播或人工点条播。

6.5合理群体

田间最高茎蘖数为38万-40万苗,亩有效穗22万-25万穗,穗粒数35 -40粒。

6.6施肥

亩施农家肥1 000M 500 kg、普钙30-50 kg作底肥,种肥施尿素10-15 kg。

6.7  田间管理

在分蘖期每亩施尿素5-10 kg,拔节孕穗期看苗情再追施尿素5-10 kg;有条件的地方和田块视墒情灌水1-2次,提高产量;做好中耕除草工作,预防和防治白粉病、叶锈病的发生,并及时防治蚜虫和鼠害。

7主要创新点及效益评价分析

7.1  主要创新点

7.1.1  文麦11号的选育,实现了高产与优质兼备文麦11号是根据本州小麦育种目标需要,选择优势互补、克服缺点的优质亲本本地白麦作为母本、文麦5号作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经过7年系统选育而成。通过品质鉴定,湿面筋含量为14.6%,蛋白质含量为12.4%,容重为765 g/L,淀粉含量为61.58%,属于弱筋小麦品种,其品质达到制作优质饼干、糕点等优质专用小麦的国家标准,改变了本州以前育种上主要以高产为主的育种模式,实现向高产、优质与专用兼备的转变,使之成为本州乃至云南省一个较好的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

7.1.2  文麦11号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抗病性强等综合优良特性  通过对小麦条锈病抗性鉴定,反应型3-4级,严重度5%-40%,病叶率6.33%,中度抗条锈。在全州范围内,通过多点试验和示范推广,经测产验收,加权平均亩产273.90 kg,比对照品种文麦7号平均亩产253.25 kg亩增20.65 kg,增8.15%。

7.2经济效益

2009-2014年,累计示范面积7.396 7万亩,经测产验收,加权平均亩产273.90 kg,比对照品种文麦7号平均单产253.25 kg亩增20.65 kg,增长8.15%,总增小麦152.74万kg,按市场商品麦价每kg2.6元计,新增总产值397.13万元。

7.3社会效益

小麦新品系文麦11号的育成,为本州小麦生产提供了一个优质、高产、多抗的优质品种,更重要的是增加专用小麦比重。经品质分析其湿面筋含量为13.6%,蛋白质含量为9.2%,容重为788 g/L,淀粉含量为58.5%,属于典型的弱筋小麦品种,其品质达到制作优质饼干、糕点等优质专用小麦的国家标准。对改善小麦面食结构,促进山区畜牧业的发展及农民增产增收作出重要贡献,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7.4生态效益

小麦新品种文麦11号的成功选育与示范推广,较好地提高了生产用种的抗病性、抗逆性,降低了农药的施用频率和施用量,减少了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外,更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利于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确保食品消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