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33期:强化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防控,保障我省食物安全的对策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33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3/11/10已阅览:2304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3年第33期

(总第892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11月7日               

专家建议

强化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防控,保障我省食物安全的对策建议

摘要:粮食安全实际上就是食物安全,外来入侵生物泛滥严重威胁我省粮食和食物安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和食物安全指示精神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贯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的指示要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组织专家于5—8月赴省内粮食主产区开展了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工作。经过深入调研,基本掌握了我省外来入侵物种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及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供我省农业生物安全工作相关领导参考。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确认669种入侵物种,其中入侵植物379种、入侵动物184种、入侵微生物106种。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生命安全。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国务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和管理办法”。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是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举措。

一、 我省外来入侵物种现状

一是我省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多且危害损失重。我省是全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重点防控区域,目前已发现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300余种,其中被列入农业农村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关总署和国家林草局组织制定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的有32种,占整个物种名录的54.24%。我省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预估在60亿元以上。二是我省外来入侵物种分布广且发生面积大。如紫茎泽兰在省内于1978年首次在攀枝花市发现,目前在省内10个市(州)50余个县(市、区)发现,发生面积在80万公顷以上,其中成都市、资阳市、内江市的部分县(市、区)是本次普查发现。空心莲子草于上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上海市,后传入我省,目前分布在省内21个市(州)海拔2500米以下的所有县(市、区),发生面积预估超过200万公顷,是我省目前危害最严重的杂草。福寿螺于1981年引入我国,1988年传入我省,目前分布在省内除川西高原外的19个市(州),每年水稻种植区域的发生面积在33万公顷以上。加拿大一枝黄花经普查确认已在我省40余个县(市、区)发生,呈较快蔓延趋势。

二、我省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体系不完善,专门管理机构不健全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是长期、持续、系统的工程,亟需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专门的管理机构。我国于2022年4月制定、2022年8月起实施《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我省目前没有出台针对外来入侵生物的法规条例、实施办法等,更没有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同时,我省也没有建立健全外来入侵物种联防联控机构体系,目前仅由省农业农村厅资源环境处牵头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工作,具体事务由省农业生态中心承担,地市州级仅有少量地区成立了资环科,县市区级基本沿习由科教股牵头管理,而乡镇机构改革后基本没有人员能够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的工作。

(二)监测预警系统尚未建立,现状没有完全摸清

及早发现和识别外来入侵物种是防控的关键,但我省当前没有建立起有效运行的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和预警系统。除个别外来入侵物种,如柑橘黄龙病、红火蚁、草地贪夜蛾有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了较多的研究和生产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防控效果,绝大多数入侵时间长、危害大的物种如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福寿螺、人畜共患病菌等长期处于管理和防控不力的情况,公众信访投诉率较高。

(三)科学研究不深入,生物安全控制措施治理效果欠佳

我省针对外来入侵生物的研究人员很少,专项科研经费极少,基础研究欠缺,科研力量和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应急扑灭和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处于摸索之中,外来入侵植物防控采用最广泛的方式还是人工铲除,费时、费工、费力,外来入侵动物防控主要采取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没有快速、有效、成本合理的大面积治理方法,集成化、体系化的生物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和模式有待深入研究。

(四)宣传不到位,社会公众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对外来入侵物种和检验检疫性动植物疫情等宣传、培训体系覆盖不完全,导致各级政府、企业、种植业者和个人的相关生物安全意识不到位,非法引进、携带、运输外来物种入境,以及未进行严格检验检疫的问题还存在,极易造成危险性病虫传入。此外,公众对生物入侵普遍缺乏认识,防控意识淡薄,如马缨丹、加拿大一枝黄花和巴西龟被当作观赏植物和宠物购买,福寿螺等被随意丢弃,导致外来入侵生物的人为传播扩散。

三、加强我省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规体系,健全专门管理机构

尽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成立外来入侵生物防控领导协调和联防联控机制,依据《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等规定,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责任和措施。健全外来入侵物种组织机构体系,在省市县配备专门管理外来入侵生物的机构及人员,乡镇配备经过培训的专职人员,村组落实专门监管人员,形成上下联动防控网络,加强对治理区的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构建科学化、系统化、高效化的外来物种管理运行机制。

(二)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构建投入保障和防控技术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识别外来入侵物种,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生物传感器等,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将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动植物检验检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纳入省、市(州)、县(市、区)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坚持常态化防控和重点防控相结合。全面开展入侵生物普查,在已有基础上完善入侵生物信息库与信息网站,构建预防与控制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明确防控重点,形成立体监测预警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防控,促进外来入侵生物管理工作由治标向治本的根本转变。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高新技术的支撑作用

省财政设置外来生物入侵防控科技专项,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稳定科研团队,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相关科研机构内建立外来入侵生物研究基地,针对省内主要外来入侵生物,从快速检测、早期预警、紧急扑灭、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生物防控、生物替代、影响评估等多方面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从预防到控制的完整技术体系,为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利用互联网+、遥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通过地面硬件设备配置、基础通讯网络建设和软件信息系统集成,搭建适宜于农业农村部门和相关部门开展业务化运行工作的智能信息化监测预警与控制信息网络平台。

(四)加强培训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生物资源保护能力,以及外来入侵生物鉴定、分析和检测能力。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宣传栏、新兴媒体等媒介途径,切实提高全社会防范外来生物入侵的意识,减少在旅游、贸易、运输等活动中对外来入侵生物有意或无意的引进或转移,避免携带、丢弃、放生外来物种,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潘海平  张  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唐海涛  刘  旭  周小刚  陈德西  

                                     陈晓娟  李星月  张重梅  陈庆东  陈  松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