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5年第16期
(总第954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5年5月15日
专家建议
科技创新链支撑“1+1+8”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建圈强链
摘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推进重点产业建圈强链,为全面落实《协同推进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工作实施方案》《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建圈强链培育方案》《四川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圈强链五个细分领域三年行动方案》等部署要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制定了《科技创新链支撑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建圈强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着力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的部署要求,围绕我省万亿级畜牧、五千亿级粮油和千亿级蔬菜、水果、川茶、蚕桑、水产、食药同源、竹和调味品等产业建圈强链科技需求,瞄准建圈强链的“难点”“堵点”“卡点”,聚焦生物育种、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高产高效绿色种养、绿色智能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效保鲜、农业绿色投入品、功能性农产品、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构建“资源保护-品种创新-技术集成-装备升级-加工增值-品牌引领”全链条科技支撑体系,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学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推动我省重点产业建圈强链高质高效。
二、主要目标
到2027年,科技创新链支撑农业产业链建圈强链取得明显实效,聚力实现“7个80”的目标:创制目标基因明确、遗传背景清晰的种质材料80份以上,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营养安全相结合的突破性新品种80个以上,研制绿色主推技术80项以上,开发新型环保投入品、特色农业新产品、农机新产品80个以上,助力打造“川字号”名优品牌80个以上,支撑培育亿级农业企业80家以上,创造经济社会效益80亿元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畜牧万亿产业建圈强链。针对畜禽优势性状分子调控机制解析不足、健康养殖技术与智能成套装备集成推广难、环保投入品研发速度慢等问题,系统开展藏猪、旧院黑鸡、空山牛等特色种质资源特性评价,解析畜禽优势特色性状分子调控机制,构建全省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创制育种材料和杂交改良品系15~20个,培育优势特色新品种2~3个。创新牧草筛选和种养结合模式,研发智能化养殖、疫病智能监测预警及快速诊断、粪污处理等技术和成套设备。研发益生菌、酶制剂、有机微量元素等新型饲料和绿色、安全、高效的中兽药等投入品10~15个,开展秸秆、牧草等非粮饲料资源的研究和应用。开展腌腊制品品质提升、预制菜锁鲜技术攻关,推广应用低温冷鲜肉排酸、传统肉制品工业化生产、蛋乳品保鲜等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制定“川字号”特色畜禽品牌标准体系,协同打造高端猪肉、优质禽肉禽蛋、牛肉牛奶、兔肉等“川字号”畜禽名优品牌。
(二)粮油五千亿产业建圈强链。针对粮油作物产量、效率、效益和品质等多元目标难以协同提升等问题,深入解析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核心种质资源关键性状遗传机制,创制突破性新种质15~20份。突破优质高食味水稻、宜机丰产玉米、双低油菜、高蛋白大豆等育繁技术瓶颈,培育高产、优质、高效、抗病、耐逆等突破性品种3~5个。重点研发靶向生物农药、专用缓/控释肥等绿色投入品3~5个。创新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综合种养、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生态种植模式,突破关键环节农机设备及配套技术。研发米蛋白肽、膳食纤维,功能性挂面、低GI面粉,鲜食玉米速冻锁鲜,菜籽油低温压榨-物理精炼,薯类淀粉分离等关键技术、加工工艺和新产品8~10项/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0家以上,打造“天府农科”“天府菜油”等公用品牌与区域特色品牌融合示范案例3~5个。
(三)蔬菜千亿产业建圈强链。针对蔬菜产业优质高效新品种供应和绿色植保技术应用不足、全程机械化率低等问题,充分利用我省黄瓜、芥菜、萝卜、辣椒、食用菌等丰富的种质资源,筛选鉴定优质资源基因,创制新材料20份,选育并大面积应用蔬菜新品种10个。研发蔬菜和食用菌轻简高效栽培、产量品质协同提升、连作障碍改良等绿色高效先进适用生产技术10项。开发高效环保农业投入品2个,推广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捕食性瓢虫等高效环保农业投入品。完善设施建设标准,推广设施绿色轻简增效生产技术。开展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冷链贮运保鲜、净菜(鲜切)、干制、冷冻、泡菜标准化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及成套设施设备创制,分类制定完善技术标准。重点打造“彭州莴笋”“眉山芥菜”“金堂羊肚菌”“通江银耳”等优势地标产品和“高山高原冷凉蔬菜”“攀西阳光果蔬”生态蔬菜品牌。
(四)水果千亿产业建圈强链。重点针对水果产业优质高产广适品种少、采后减损加工技术和装备供应不足等问题,系统开展柑橘、苹果、梨、桃、枇杷、葡萄等种质资源评价鉴定,创制优质多抗种质材料15~20份,选育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6个。着力推动早期快速成园等成熟关键技术转化落地,集成示范一批“果-粮油”“果-菜”等复合种植生态生产模式,集成创新高效栽培技术10~12项、果园农机装备10台/套。开展物联网数字化管理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建立柑橘黄龙病、柠檬黄脉病、猕猴桃溃疡病等危险性病害监测及预警体系和区域性防控技术体系。加强适时采收和采后减损加工关键技术和设施装备研发,构建“2+N”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开发系列特色风味、高附加值加工产品3个。助力“龙泉水蜜桃”“安岳柠檬”“眉山春橘”等“川字号”名优水果品牌打造突破性单品5~8个。
(五)茶叶千亿产业建圈强链。针对茶精深加工滞后、品牌不响、市场开拓不力等问题,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圃及基因库1个;高效挖掘利用已有茶树种质资源,选育高抗性、高茶多酚、高儿茶素、高氨基酸、高咖啡碱或低咖啡碱及黄化、白化、紫化色变型等特异新品种2个。开展低产茶园提质增效改造、水肥一体化、低碳化及机械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攻克和示范推广制约我省茶叶品质、产品安全和效益提高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3~5项,创制茶园适用轻简型装备2~3套。研发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色素、茶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定向加工及智能化提取关键技术。利用大宗茶原料开发个性化、时尚化、方便化的花茶、奶茶、果茶等新式茶饮及茶食品3~4个。重点提升“天府龙芽”“竹叶青”等优势品牌影响力和打造“蒙顶甘露”“米仓山黄茶”等特色单品品牌,做强、做优、做响名优特新品牌8个。
(六)食药同源千亿产业建圈强链。针对食药同源功能因子不清晰、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系统收集天麻、麦冬、川明参、赶黄草、佛手、银耳、菊花等食药同源种质资源1200份,评价筛选品质优、营养功能突出、抗逆性强的优异种质资源10个;定向培育(野生种抚育)优质专用新品种10~20个。开展核心功能成分生态调控关键技术攻关,提升食药同源资源功效成分含量10%以上;研发纳米缓释菌剂、植物源生长调节剂等新型投入品,研发自动排种、垂直栽种等专用机械4~5种。开展贮运保鲜、趁鲜切制等关键工艺与配套设备的技术攻关,研发智能富集与稳态传递关键技术,优化功能成分协同配伍工艺,创制固体饮料、发酵饮品、浓缩精华及健康日化等多品类产品50个。依托线上线下渠道,宣传“天府粮仓•食药同源”“天府食药同源”“川药膳”“天府农科•同元”系列品牌,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七)蚕桑千亿产业建圈强链。针对蚕桑优质资源利用滞后、蚕种保供形势严峻、专用智能装备缺乏等问题,构建全省蚕桑种质资源基因库及其共享服务平台,开展优异种质资源表型与基因型精准鉴定评价,创制蚕桑核心种质材料5~8份,选育优质、高产、高抗、专用蚕桑新品种3~5个。开展桑园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物联网种植技术等蚕桑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的集成、试验示范与推广,集成创新绿色高效种养技术5项以上。开展桑园耕作、桑枝剪伐、桑叶采摘与运输等桑园智能农机装备和蚕房温湿度智能化控制系统、半自动小蚕饲育机、自动化饲育机等智能化养蚕设施设备研发,研制蚕桑智能农机装备3台以上。构建蚕桑资源食药用途基础成分数据库,攻关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蚕桑新产品3个以上。重点打造“天府农科+丝域安泰”联名丝绸产品品牌,助力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协同打造蚕桑“川字号”名优品牌5~10个,打造蚕桑科普教育基地1个。
(八)水产千亿产业建圈强链。针对生物育种技术运用和突破不足、绿色养殖技术推广长效机制不完善、水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设施设备研发滞后等问题,重点加大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经济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设省级水产种质资源库,创制育种材料和优良品系5~10个。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特色水产新品种(系)1~2个。围绕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等技术开展攻关,构建多种生态类型的增养殖技术模式,研发疾病快检诊断技术和绿色高效养殖技术2~5项;构建尾水处理、渔药减量等水产绿色养殖技术长效推广机制。开展智能化水质调控、精准投喂、自动增氧等关键技术攻关和设施设备研发。开展水产品初加工与冷藏保鲜关键技术攻关和设施设备研发,开发具有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的水产预制菜新产品。推动“天府鱼子酱”“天府三文鱼”“川鳗”等特色水产加工产品扩面增量,协同打造“川字号”水产名优品牌5~10个。
(九)竹千亿产业建圈强链。针对竹林采、运等关键环节机械化程度极低甚至无机可用等卡点,竹林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开发等问题,研发竹林采收、修剪伐竹、打捆、空地转运等智能设备,突破竹林高效采收、修伐、转运等关键技术5项,开发新装备5台/套,推广竹-笋、竹-药、竹-菌等模式,提高竹资源综合利用价值。在优势区域打造空地转运应用场景1个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1~2个。开发竹笋调味菜、预制菜加工产品,集成竹类食品及加工体系2套,协同打造“川竹”系列名优品牌5个。
(十)调味品千亿产业建圈强链。针对传统调味品产业标准化智能化水平低、原材料专用品种研发滞后等问题,围绕辣椒、花椒、葱、姜、蒜、糖等调味品原料,构建基于“感官分析-品质化学”的品质特性数据库,创制育种材料10~15个,培育加工新品种3~4个。着力开展加工专用品种单产提升技术攻关,集成绿色高效种植技术5~8套。集成香辛料“形选+色选+味选”多特征融合智能分级技术,研发物联网数字化设施管理技术,集成产地初加工技术3~5套。围绕发酵型调味品加工,持续构建发酵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筛选高活性底盘菌种(组),开展发酵、酶解定向调控等生物制造技术研究和应用。围绕花椒、藤椒等调味油加工,应用超临界提取、风味重组、微胶囊包埋、高分子吸附技术,提升和稳定产品特征风味品质。围绕复合调味品加工,挖掘典型菜肴调味的风味特征,开展智慧化配方、模块化生产、孪生数字工厂的建设和应用,促进标准化、定制化复合调味品加工。创制风味特征明确、低盐、健康的新型调味品8~10个。解析传统川菜调味品的健康功效、饮食文化、科学道理,助力川调出海、清洁标签建设和品质安全保障,协同打造“川字号”调味品品牌5~8个,建立科普教育基地1个。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小组统筹、院所联动”的工作机制,成立由院党委书记、院长亲自挂帅,分管副院长具体负责,相关职能处室和院属单位负责人共同参与的科技支撑建圈强链行动领导小组。二是加强人才支撑。跨学科、跨领域遴选10名首席专家和251名科技人员(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以上),按照“一链一团”模式组建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专家团队10个。三是加强技术攻关。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年整合专项经费4000万元左右,优化调整“1+3”种子耕地农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9”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等科技攻关专项任务方向,着力攻关产业链“难点、堵点、卡点”。四是加强成果转化。加快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年整合专项经费1500万元左右支持“四新五良”科技成果示范转化。五是加强氛围营造。深入挖掘并树立一批服务建圈强链行动的典型个人(10人/年)和团队(3个/年),在人才称号、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定向支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产业资产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发展培训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