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是我国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宜宾、泸州等地)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四川省是我国甘薯种植大省,甘薯产业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甘薯小象甲(甘薯小象虫或甘薯蚁象)在四川、重庆的大部分甘薯种植区严重发生,普遍造成的30%左右的产量损失,严重地区可达80%,甚至绝收,阻碍当地甘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6-10月,为有效控制甘薯小象甲的田间危害与扩散蔓延,院植保所李星月研究员、陈晓娟副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于甘薯生长季,国内首次在泸州市叙永县龙凤镇、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开展了利用“昆虫病原线虫”虫尸剂为生防制剂的甘薯小象甲全程生物防治技术示范。
2025年10月27-28日,院植保所邀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尹勇研究员、四川农业大学李庆教授、院生核所副所长冯俊彦副研究员、叙永县植物保护站站长黄芝栋高级农艺师、叙永县龙凤镇农办主任黄强高级农艺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郭萧研究员、西南大学段美春副教授、重庆市荣昌区农技站杨谊昌研究员、荣昌区农业农村委叶玉梅副主任、荣昌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唐春梅站长,作为两个田间鉴定专家组,分别在泸州市叙永县龙风镇、荣昌区河包镇对院植保所完成的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甘薯小象甲技术示范进行了田间鉴定及防效核查,“农民日报”的姚记者全程参与报道。
专家组现场一致肯定该生物防治综合技术防控甘薯小象甲试验示范取得的显著成效:未施用任何化学农药的对照组田块中,红薯受害率为 72%;施用 3 次化学农药(杀螟硫磷+茚虫威)的处理组,红薯受害率为 34%;仅施用 2 次“昆虫病原线虫”虫尸剂的处理组(未施用任何化学农药),红薯受害率为 3%。经统计,施用化学农药处理组的防治效果为 52.78%,施用“昆虫病原线虫”虫尸剂处理组的防治效果为 95.83%,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100%。
专家组一致认为昆虫病原线虫虫尸剂防控技术针对甘薯小象甲的防控效果显著,在西南地区甘薯产区的适配性与有效性,为甘薯小象甲绿色防控提供了成熟技术方案。核心优势突出:一是针对性强,主动杀灭靶标害虫,害虫难以产生抗药性,适配长期防控需求;二是施用灵活,适应砂壤土、壤土等多种土壤类型,无需复杂设备,操作简便;三是成本可控,可利用成本低廉的饲用昆虫制备,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四是解决了化学农药的生态与安全隐忠,突破了传统生物制剂“活性低、持效短”的局限。专家建议在重庆、四川甘薯主产区进一步扩大示范推广范围,辐射带动更多种植户采用该绿色防控技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粮食安全保障。
(院植保所 李星月 曾铄程 陈晓娟 符慧娟 撰稿 罗曦校对 温静审核)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