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四川省玉米产业发展策略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17年第2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17/2/17已阅览:2673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第2期

(总第713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17年2月6日

专家建议

四川省玉米产业发展策略

玉米是粮、菜、饲、能四位一体的作物,是我省畜牧业、酒类等食品加工业最基础的原料。在全国去2.2亿吨库存、调减5000万亩玉米面积的大背景下,我省玉米产业如何应对、如何发展是当前必须回答的紧迫问题。笔者长期从事玉米科研并参与农业部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产需调研等有关工作,现结合新时期、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研究提出我省玉米产业发展策略,供各级领导、有关企业和种植业主决策参考。

一、国内外玉米产需新形势

1.从产能来看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5.514亿亩,比2015年减少2035万亩,单产398.18公斤/亩、同比增长1.37%,总产21955万吨、同比下降2.24%。四川玉米播种面积2098万亩(95%以上是粒用玉米)、连续10年稳定增长,单产362公斤/亩,总产760万吨、总产同比增长2%,2013年以来单产和总产一直稳定在350公斤/亩和750万吨以上。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16/201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10.2569亿吨,较上一年度明显增长,供大于求。美国玉米平均单产达到725.6公斤/亩、总产38248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国内外玉米市场供应充足,虽然对我国去库存造成很大压力,但是为我省玉米生产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从消费来看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我国2015/2016年度(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下同)玉米消费总量为1.761亿吨。其中,饲料消费1.02亿吨,较上年增长200万吨;深加工5450万吨,较上年增长408万吨。预计2016/2017年度消费总量为1.9911亿吨,饲料需求达1.16亿吨,深加工达6340万吨。四川2016年全年玉米消费达到1435万吨,其中,饲料消费占70%以上。我国和我省玉米消费均呈现增长态势。

3.从进口来看  海关数据显示,2015/2016年度我国累计进口玉米317.4万吨,同比下降42.5%;进口高粱、饲用大麦、酒糟蛋白(DDGS)等替代品总量为1542万吨,比上一年度下降28.2%。同期,通过铁路调运入川粮食1350万吨,其中玉米占调入粮食的近50%,较上年略有下降。

4.从生产成本来看  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2013~2015年玉米生产成本839.5元/亩(平均1.68元/公斤),四川玉米生产成本798元/亩(平均2.2元/公斤)。而美国2016年玉米农场生产成本616.8元/亩(平均0.85元/公斤)。与美国比较,我国、我省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的空间较大。这也是目前美国玉米运抵我国南方港口到岸税后平均价,较国内生产玉米产地成交价低352元/吨的原因之一。

此外,鲜食甜糯玉米是玉米家族中的“黄金一族”,成为改善人们膳食结构、丰富小食品加工类型的紧俏农产品之一,其秸秆还是优质的青饲料。世界上仅有中国、美国、法国、匈牙利、泰国等几个国家生产,常年播种面积2500万亩左右。我国是鲜食甜糯玉米的第一大国,现有糯玉米1200万亩、甜玉米600万亩,总产约2000万吨。四川常年种植面积80万亩,自给率不足50%。随着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日益丰富、加工和消费形态不断增加,我省鲜食甜糯玉米生产规模和消费总量预计进一步增长。

综上所述,在国际玉米市场供应充足,我国玉米正在大幅度去库存、调减面积的背景下,我省玉米由于“产不足需”,播种面积仍然逆势增长,这是我省玉米调结构、转方式、降成本的动力所在。

二、我省玉米产业调整思路、目标及可行性分析

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按照市场需求不断地调结构、转方式是保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途径。我省玉米产业虽然有消费市场的强力支撑,但是显著偏高的生产成本,加上生态、生产条件制约,生产者收益及产业投入预期呈现下降趋势。据省上有关部门对我省17个市27个县250个农户调查,2016年种植玉米亏损210.89元/亩。由于籽粒品质难以达到市场和加工的需要,又无其他特色优势,部分种植大户玉米“卖难”加剧。因市场供应充足,加上比较效益低,部分地方政府对玉米生产的重视程度明显下降。因此,加快我省玉米产业调整十分必要而又迫切!

1.我省玉米产业调整的基本思路  适度调减增收压力大且单产偏低的地区粒用玉米面积,着力提高粒用玉米优势产区单产,稳定总产;丰富玉米品种类型,发展优质蛋白(高赖氨酸)、青贮青饲、鲜食甜糯等专用玉米,提升品质;加大机械化、模式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及新型加工工艺研发与应用,延伸产业链条,支撑种养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降低生产成本,挖掘增值潜力;优化政策支持,提高科技贡献率及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玉米增产增收、节本增收、综合利用增收。全力推进我省玉米产业迈入发达省份行列。

2.我省玉米产业调整目标  2025年全面完成“1555”调整战略。

(1)粒用玉米面积调减至1500万亩  其中优质蛋白(含高赖氨酸)玉米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单产提高到500公斤/亩(迈入玉米单产千斤省行列),总产稳定在750万吨。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以上(提高30个百分点),化肥、农药使用减少20%,品质提高1~2个档次,亩均增加综合效益500元。

(2)调整品种类型面积达到500万亩  青贮青饲玉米面积发展到400万亩,其中优质青贮玉米专用生产基地60万亩(保障20万头奶牛饲草饲料需求);利用籽粒生产非优势地区、间套作茬口及秋闲地,发展青饲营养体玉米340万亩,加上粒用玉米和鲜食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基本能满足我省《猪牛羊产业行动方案》提出的草食动物发展对饲草饲料的新需求(到2020年牛新增出栏60~80万头、羊新增出栏350~400万只)。鲜食甜糯玉米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一、二、三产业融合综合产值达100亿元。

(3)创建10个以上玉米产业知名品牌  到2020年,完成规划布局、科技示范、配套政策研究等第一阶段任务。

3.我省玉米产业调整可行性分析  结合现实情况,分析典型案例,研判科技发展趋势,对实现我省玉米产业调整目标的可行性分析如下:

(1)面积调减  全省11501个精准脱贫村,现有玉米面积约300万亩,平均单产不足300公斤/亩。服务脱贫攻坚的需要,精确脱贫村玉米可全部调整,加上我省盆周山区、高寒山区部分地块小、管理困难的低产田,以及满足种草养畜、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发展的玉米农田。初步测算,可调整的粒用玉米面积有600万亩左右。其中,有条件的区域或田块,可直接调整粒用玉米为青贮青饲玉米、鲜食甜糯玉米。

(2)单产调增  全省粒用玉米平均亩产从2007年的302公斤提高到2016年的362公斤,10年来年均增长2.2%,按此增速计算,2025年单产将达到433公斤/亩,加上调减低产田“削峰填补”的总产量,加权平均每亩可再增加20公斤。依靠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科技进步,玉米籽粒单产再增产50公斤/亩是完全可能的。例如,2016年全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个平丘春玉米组平均603.9公斤/亩、2个山区春玉米组平均598.2公斤/亩、1个夏播玉米组平均537.2公斤/亩,品种产量潜力超过了500公斤/亩;各类科技要素组装集成应用,2015年在丹巴县单块田玉米高产纪录达到1282公斤/亩;2008年以来在各生态区建立的680个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608.8公斤,而且为依靠科技提高全省玉米单产储备了一批技术模式和推广机制。

(3)品质调优  据四川农大玉米所对76个参试品种的籽粒容重和均匀性指标测定结果,达一级标准的占26.4%、二级占29.2%、三级及等外占到44.4%。据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对目前生产上使用的23个玉米品种抗穗粒腐病鉴定结果,按省区试的鉴定标准分类,抗病品种仅占8.7%、中抗品种占56.5%、感病品种仍有34.8%。针对我省粒用玉米普遍存在容重低、籽粒均匀性差、霉变粒导致黄曲霉素超标等影响品质的瓶颈问题,通过四川省玉米育种攻关10余年的努力,目前育成了荃玉9号、川单189等粗蛋白含量10%以上(达优质蛋白玉米标准)、籽粒容重达二级以上、优质与高产、抗病性结合好的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如雅玉青贮26号、玉草2号和3号等青贮青饲专用玉米品种,天香糯8号、泸玉糯9号、泸玉糯626、泸玉甜6号等超甜、糯加甜、鲜食和加工通用玉米新品种,为我省玉米调优高产奠定了品种基础。

(4)效益调高  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多点试验结果,将传统的氮、磷、钾化肥改为玉米控释专用肥,化肥用量调减20%~30%的同时,添加微生物菌剂和木霉菌剂等高新产品,改3次施肥为1次性施用,生长期不再防治病害,玉米籽粒单产平均增产 2.7%~4.0%,“一减一增”,节劳、减肥、减药平均增收166.8~170.7元/亩。针对玉米机械化是我省主要粮油作物的最大“短板”,近年由四川省农科院牵头,与四川省农机院、四川农大等联合研发建立了适合山地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在简阳、三台、中江、西充、盐亭等地示范,省工节本200元/亩以上。若再加上机械化秸秆利用增收100~200元/亩,完全可以实现每亩增加综合效益500元的目标。据实践调查,调整粒用玉米为青贮青饲玉米和鲜食甜糯玉米,一般每亩净收益增加30%~50%,高的可达2倍以上。

三、几点建议

在国内外玉米市场供应充足、我国农业保护政策改革创新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调整,我省玉米产业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

1.强化政策引导  各级政府既要稳定“农业保护政策”中对玉米生产及产业的现有政策,又要研究制定适合我省“专用玉米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保障玉米从业者及下游产业上千亿的稳定收入,推动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逐步加大我省玉米优势产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投入比重,为提升玉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机械作业创造条件。要将更多适合山地的玉米新型农业机械列入农机补贴目录,为各区域选型配套农业机械提供支撑。建议尽快启动我省玉米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指导“面积调减、单产调增、品质调优、效益调高”等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特别是青贮青饲玉米、鲜食甜糯玉米发展过程中的产需对接及应急方案制定,杜绝“调结构伤农”事件的发生。

2.强化示范引领  我国已恢复玉米直接出口和深加工产品出口补贴,通过政策调整大幅度压缩了玉米及替代品进口,玉米去库存的压力将逐步下降。从提高我省玉米自给率和市场竞争力的角度,要加强玉米生产与高标准农田、种养循环农业、休闲高效农业的融合,改变玉米单一籽粒(或鲜果穗)利用为整株综合利用,改变玉米单一饲料生产为粮、菜、饲、能多样化综合生产。建议在主要生态区规划建立一批集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率、高效益于一体的玉米产业示范区,组装集成与展示新理念、新路径、新成果、新模式,引领全省发展。

3.加快推动科研方向和重点的转变  调整玉米科研方向,适应玉米“粮改饲”、“粮改专”以及机械化、优质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的需要。建议尽快设立一批符合玉米产业调整的科技项目,进一步改革品种等科技成果评价的方式,简化专用玉米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及审定程序,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加强优质蛋白玉米、青贮青饲玉米、高档鲜食甜糯玉米专用品种选育,玉米机械化、标准化、模式化生产技术攻关与集成示范,适合穗茎兼收整株综合利用农机装备研发,以黄曲霉素防控为重点的减损技术研究,以甜糯玉米、青贮青饲玉米为重点的加工工艺研发,以及适合山地适度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及价值链研究等。

4.加快供应基地布局  充分利用国内外玉米调结构、转方式的机会,考虑我省玉米必须调进满足需求的现实,在国内加强省际协作,在西北、东北优势玉米区建立优质粒用玉米、饲草饲料玉米专门供应基地。利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在越南、老挝、乌克兰等优质玉米生产、没有转基因玉米品种应用、运输成本低的东盟国家和原独联体国家,加快研究建立玉米供应基地,为我省玉米关联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持。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刘永红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