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助推乡村振兴 ——以什邡市黄背木耳产业为例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19年第11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19/8/7已阅览:24975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第11期

(总第750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19年7月8日

专家建议

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助推乡村振兴

                                                                                                                                        ——以什邡市黄背木耳产业为例

黄背木耳是毛木耳的一大类,四川省黄背木耳主要集中在德阳什邡市,2018年什邡市黄背木耳种植2.6亿袋,总产量28.6万吨,销售收入达10.8亿元,产量占全国黄背木耳的54.7%,是科技部确定的首批创新型县(市)。以“川湔”“湔氐”等黄背木耳为主的“川菌”产品荣获多项称号,全市从事食用菌产业人员约5.5万人,从事食用菌的专业农户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食用菌产业对全市农民人均增收贡献达到300元/年。什邡黄背木耳产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支撑,自2009年始,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每年将试验场地摆放在耳农家里,通过150多项试验,研发创新了多项成套高效栽培实用技术,解决了20余年生产中的毛木耳癌症“油疤病”问题,显著降低发病率,提高了产量和品质,使黄背木耳干耳产量从不到100克/袋提高到了175克/袋以上,全市年产干耳上升至3万余吨,什邡市湔氐镇2018年荣获“中国黄背木耳之乡”称号。什邡市湔氐镇是全川典型的以“川菌”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地方,也是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本文对什邡市黄背木耳产业发展的成效与经验进行深入分析,为我省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参考。

    一、科技助推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1.开展试验示范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在什邡湔氐镇桐林村十三组示范点开展了一系列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如主推品种筛选、栽培袋厚度、培养料最适含水量、菌丝最佳培养温度、石灰用量、硫酸镁及磷酸二氢钾添加、微喷灌设施技术出耳水分管理等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微喷灌技术和配套频振杀虫灯、黄板、防虫网,构建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等。取得的研究成果,什邡市农业局和湔氐镇食用菌协会以最快的方式通过大规模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传授给广大耳农,应用到生产中。

2.抓好一线培训指导  为让农民掌握最新技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专家连续八年在什邡市举办了80期食用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共培训1.5万余人次。紧扣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开展田间培训,推广食用菌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技术,使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达到100%,着力提升了科技应用水平。除了专题培训外,团队成员还与基层农技人员深入黄背木耳产区,与农户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形成了以生产大户为展示窗口的“农民田间学校”。同时派团队成员常驻什邡湔氐镇,与农户同吃同住,将试验场前移,各类配方试验、筛选试验、设施改进试验、病虫害防控试验等直接摆到了黄背木耳生产一线,真正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重视科技成果展示  专家团队对生产中遇到的新问题开展持续研究,将研究成果新型耳棚,微喷灌设施,黄背木耳油疤病综合防控技术,精准化、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效果直接放在了统一的“窗口”,让耳农直接看到使用方法和应用效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有效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目前耳农自发学习新技术,改进耳棚和采用新设施。新设施、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迅速普及,使什邡市黄背木耳的平均增产幅度超过40%;病害的侵染率从60%以上降低到10%以下。

    二、加快提升黄背木耳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1.加强“科研院所+企业”利益联结、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我省黄背木耳主要品种为“上海1号”,“781”,“黄耳10号”等,但由于近年来品种不断老化,抗病能力逐年下降,产量和品种极不稳定。菌种市场“鱼龙混杂”导致黄背木耳产业出现了巨大的菌种隐患问题。建议在遵守《种子法》前提下,加强科研机构与地方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优势,科研机构重点围绕菌种选育、母种保藏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菌种企业重点围绕原种、栽培种、栽培棒生产,并建立完善新品种成果转化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为农户提供优质社会化服务。

2.加强人才培育、强化智力支撑  我省乡村普遍存在技术人才支撑 “头大脚轻”的现象,即国家级和省级专家力量强大,县乡层面科技人才和从事生产环节的技术人才缺乏。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设立县乡级“岗位专家”,提供稳定的项目经费支持,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技术能手、食用菌产业明白人。

3.强化从事食用菌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省内黄背木耳产业主要是以农户自主生产经营为主,生产规模整体较小且较为分散,生产方式原始,经营随意性较大。建议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突出重点领域,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项目,制定特定的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支持一批什邡黄背木耳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对于集中制袋、分散出耳的现代化企业,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政策扶持和补贴。对带动贫困户、使用清洁能源灭菌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实施奖补。

4.推行煤改气、棚改新及农机补贴  我省黄背木耳以小农户生产为主,呈现“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状况,耳棚搭建粗糙、无序,不仅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缺乏美观。采用天然气燃料灭菌栽培基质灭菌的综合成本比煤炭燃料灭菌直接降低综合成本58.93%,而且可避免煤烟严重污染大气、减少环境污染。建议当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于煤改气灭菌设施改造和旧型耳棚改新进行专项补贴或以奖代补。将黄背木耳产业中小型生产机械及农业设施生产中的降温水帘、大型排风扇、物理防虫等设备设施也给予一定补贴。

5.加快品牌培育,提升中国黄背木耳之乡品牌优势  建议加快推进“湔氐”和“川湔”牌黄背木耳的“三品一标”申报和认证工作以及黄背木耳地理标识认定工作。定期开展中国黄背木耳文化旅游节,提高“中国黄背木耳之乡”知名度。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网上销售点,开拓黄背木耳销售模式。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引导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营销推广展示,打造自身品牌,用品牌效应推动黄背木耳产业快速发展。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李小林  叶 雷  谭 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  郭耀辉)

 

 

   分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所                2019年7月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