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2年第10期
(总第821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2年6月10日
专家建议
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四川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我省蔬菜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蔬菜种类丰富、特色突出,市场调节能力强,助农增收效果显著,但仍存在高端科技人才少、自育品种短缺、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低、辣椒原料基地外移等问题。为加快我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围绕“资源、品种、栽培、推广”主线,积极营造优良科研环境,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快推进特色蔬菜种质创制,加大特色蔬菜育种攻关力度,建立蔬菜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同时完善山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加快我省蔬菜产业整体高效发展进程。
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农产品,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四川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大省,蔬菜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和需求点,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利用已有产业基础及优势,促进我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四川蔬菜产业优势与特色
(一)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
四川是我国“南菜北运”和“冬春蔬菜”重要生产基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2166万亩、产量4813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五位,实现产值1955亿元,超过粮食和油料作物总产值之和,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41.6%,助农增收贡献率居全省农业产业首位。
(二)“三区一带”为全国蔬菜周年供应提供重要保障
四川蔬菜产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三区一带”格局,产品除保障我省8000多万常住人口日常需求外,还常年外销1200万吨(含泡菜加工),为全国蔬菜保供发挥重要作用。攀西冬春喜温蔬菜区以番茄、辣椒等设施长季节栽培为主,产品应市于当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我省及周边省份冬春淡季瓜果蔬菜供应的重要保障。川南早春蔬菜区因春温回升快,产品集中应市于2至5月,“稻+菜”轮作模式最具特色。盆地冬春和外销加工蔬菜区以叶菜类、根菜类和茎菜类生产为主,是我省重要的泡菜加工原料基地与冬春蔬菜生产基地。盆周山区高山蔬菜带以高山绿色错季蔬菜生产最具特色,产品应市于6至10月,是我省及周边省份夏秋淡季蔬菜供应的重要保障。
(三)我国重要的蔬菜种质资源库之一
四川是我国多种蔬菜的次生类型形成中心和基因中心,蔬菜的13大类、105个种或变种绝大部分在四川均有栽培,以芥菜、萝卜、辣椒、茄子、莴笋、甘蓝、豇豆等最为丰富,莲藕、黄花菜、芦笋、葱姜蒜等特色蔬菜区域特点鲜明,彭州的大蒜、莴笋等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之一,双流牧马山和西充的二荆条辣椒已注册地标产品,利用白丝条黄瓜已培育出一系列新品种,竹丝茄资源因抗病性突出已大面积推广栽培。
(四)蔬菜加工业发达,原料需求大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加工大省,四川泡菜、郫县豆瓣海内外闻名。2021年四川泡菜产量480万吨,产值41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70%。郫县豆瓣年加工辣椒豆瓣酱240万吨左右,产值120亿元以上,居全国第一。四川青菜、榨菜、萝卜等秋冬季蔬菜,以及红辣椒、豇豆、生姜等夏季蔬菜大部分用于泡菜和豆瓣酱加工。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起步晚,高端人才缺乏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大省,资源、生态及产品独具特色,但和江苏、湖南、山东等省相比,资金的稳定支持以及科研力量等都存在较大差距。专项经费欠缺,人才引进困难,高端科研人员数量受限,蔬菜科研工作系统性和连续性开展受到影响。
(二)种质资源发掘利用不充分,种质创新手段落后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蔬菜种质资源库之一,然而资源的发掘利用还比较滞后,大量种质资源仅停留在收集、保存阶段,并未开展深度鉴定工作,而且基因资源的发掘和鉴定水平也较落后,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等先进生物技术应用较少,难以满足品种选育对优异新种质和新基因的需求。
(三)自育专用品种短缺,“卡脖子”问题紧迫
设施蔬菜是我省蔬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育专用品种严重缺乏,如番茄品种80%以上为先正达、瑞克斯旺、海泽拉等国外品种,种子成本高,优良特性难以异地完全表达,病虫害易带入且控制难度大。“郫县豆瓣”80%以上的辣椒原料从新疆、甘肃、内蒙、山西、贵州、云南等外省采购,我省自育专用品种难以支撑自身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四)劳动力成本高,栽培管理水平低
随着农村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和老龄化加剧,我省蔬菜生产成本逐年增高。2019年我省蔬菜亩均总成本为5450.98元,同比增长8.95%,其中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63.3%,呈逐年增长趋势。此外,肥料滥施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地区化肥亩均年投入超400kg,导致土壤酸化严重,无法有效利用。
三、发展建议
(一)营造优良科研环境,保障蔬菜科研工作稳定持续开展
加大蔬菜科研经费投入,做好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创新机制体制,形成有利于四川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与动力。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优化科研人才结构。从“经费”“政策”“人才”三方面着手,确保我省蔬菜科技攻关工作持续高质量开展。
(二)依托种质资源优势,加快资源收集鉴定与创制
依托我省蔬菜种质资源优势,开展现有蔬菜种质资源全面收集、保存与精准评价。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加速我省特色优势蔬菜种质资源抗病性、风味物质、色泽、营养指标、功能指标等基因型精准鉴定及优异基因重点挖掘,研发建立种质资源规模化高效鉴定技术体系,构建在研蔬菜核心种质资源库,加速优良资源改良与转化,为突破性蔬菜新品种选育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大育种攻关力度,重点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
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和生态优势,在优质、多抗、耐贮、加工专用等特性方面取得突破,从而培育一批适宜我省推广应用的蔬菜新品种,满足生产、市场、加工等多方需求。培育适宜我省设施长季节栽培的番茄新品种,打破国外品种垄断;提纯复壮四川“二荆条”等优良地方辣椒品种,同时培育高品质、高产量、易机械栽培与采收的加工专用辣椒新品种,满足四川辣椒加工和消费需求。
(四)加快建立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注重技术推广应用
针对各蔬菜产区的特色条件,因地制宜构建安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蔬菜轻简高效精准施肥技术,实现省工、节肥、节水、降低病害、提高产品品质及商品性。同时注重栽培体系推广应用,将研发技术进行集成,在蔬菜优势生产县(市、区)建立核心示范推广基地,将良种良法有机融合,通过示范带动,以点促面,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
(五)完善山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蔬菜生产条件
针对我省山区土壤贫瘠、田块小而散、机械化应用难度大等问题,要提高土地整治效果,改良土壤条件,加强道路、水利、电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有条件地区适度规模化建园,提高园区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形成有利于当地蔬菜新品种、新技术集成与应用的良好基础条件。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宋占锋 房 超 许 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
主送: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
抄送: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2022年6月10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