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1期:关于强化社区参与推动我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1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3/1/11已阅览:2144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3年第1期

(总第860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1月9日                

专家建议

关于强化社区参与推动我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摘要: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乡村社区是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我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起步早、潜力大,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针对当前资源价值认知不足、创新意识及能力不强、社区参与机制单一等问题,从资源价值评价、旅游发展认知水平、社区参与机制、乡村振兴目标导向、分区施策等方面为支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发挥乡村社区作用,推动我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社区是乡村发展的基本单元,乡村社区的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作为乡村转型发展和链接国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朝阳产业,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乡村旅游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但是,我省乡村地域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如何引导不同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对于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旅游与可持续生计课题组通过对小金县长坪村、蒲江县明月村、彭州市宝山村、新津区梨花村4个不同旅游参与模式的社区调研,总结我省乡村社区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瓶颈,提出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价值及新需求认知不深

首先,我省多数乡村旅游开发未摆脱传统的资源依赖思维,认为高等级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唯一支撑。村集体、农户等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更多是基于市场和经济价值,对社会、文化、生态价值重视不够。其次,对现阶段国民从美丽风景转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对乡村美好生活体验新方式、新模式认识不清。现阶段乡村旅游发展已进入品质化、客制化、共创共享的新时代,而乡村社区主动应对市场变化、消费转型的能力不足。

(二)缺乏乡村社区集体参与和集体行动机制

调研表明,本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话语权越强,社区居民的主体权益保障更为有效,产业发展也更具韧性。宝山村即为社区主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其居民参与旅游的集体意识和意愿、旅游持续增收水平及家庭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乡村社区。目前我省多数乡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实力相对较弱,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运营寄望于外来工商资本,本地社区参与模式单一。同时,我省多数乡村社区集体行动机制不健全,居民更多关注自身发展,既缺乏强化社区力量,增强集体话语权的意识,也难以与其他农户形成一致行动人。

(三)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关注不足

乡村旅游发展对本地社区存在着正负双重影响,除美化社区环境、完善生产生活设施和保障居民生计之外,过度商业化也会带来本地传统文化衰落、邻里关系恶化、社区意识薄弱等社会问题。当前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点仍集中于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达成,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关注不足。

二、对策建议

(一)探索兼顾乡村主体需求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准则

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乡村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价除了需要迎合旅游需求及满足经济发展诉求之外,还应当考虑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社区的社会建构作用,重视乡村资源对本地居民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关注旅游者对乡村资源在社会文化、乡村意象、符号价值、集体记忆等方面的认同与支持,从旅游者、本地居民双向需求的角度优化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准则。

(二)有效强化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新阶段的认知

强化乡村社区居民对本地身份的认同感和对乡村社区的家园感与归属感。重视乡村传统文化对本地社区和居民的凝聚力,引导乡村社区、居民等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和乡土社会的价值,有效提升本地居民的社区意识,强化乡村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意识和认知基础。大力提升乡村社区和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和国民现代休闲的新理念、新需求的认知,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意愿。

(三)人才、技术、资本协同驱动社区旅游参与机制优化

乡村共享旅游有助于破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才、资金、技术短板,“明月村”新老村民共享共创的发展模式为当前社区振兴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板。首先,应完善和优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扎根基层的机制和政策,夯实乡村旅游专技人才基础。其次,进一步提升社区综合治理能力,强化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优先保障乡村社区在旅游发展中的话语权。有序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进乡入村,鼓励股份制、联合体等多种合作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第三,要引导乡村社区和居民逐步树立“旅游共享共创”意识,强化社区多元共治,推动社区基层管理向综合治理转变。

(四)设计乡村振兴目标导向的旅游高质量发展机制  

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在全面振兴下取得综合协调。据此,应重点研究我省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探索构建社区振兴目标导向下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高质协同发展。强化乡村社区的潜在风险评估,完善综合风险防范机制,以乡村“韧性社区”监测评估与试点工程为抓手,推动“韧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居民的综合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五)尊重乡村特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分阶段施策  

乡村旅游发展必须统筹考虑乡村社区的地区差异、发展阶段、目标诉求。首先,立足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科学研判我省乡村地域的发展类型和特征,把握乡村扩张与收缩、繁荣与衰退的地区差异性及变化规律。其次,展现不同“美丽乡村”、不同“美好生活”。对于生态环境敏感、地广人少、乡村明显收缩的地区,重点关注生态资源在旅游价值转化与实现中,与本地社区和居民福祉的协同。对于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帮扶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尚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必要保证。对于乡村经济相对发达、乡村振兴先进县、乡村社会较具活力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应深入对接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推进与协同。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常  洁  郭耀辉  杜兴端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