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10期 天府粮仓专刊第6期:推动小麦面积恢复性增长 助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10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3/3/23已阅览:1879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天府粮仓专刊第6期

2023年第10期(总第869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3月23日              

专家建议

推动小麦面积恢复性增长  助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

摘要:小麦作为我省两大口粮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省小麦生产大幅减少,市场缺口大,供需不平衡。为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实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中提出的“粮食产量提高到3750万吨以上”的阶段性目标,我院专家提出多措并举加快推动我省小麦生产面积恢复性增长的建议,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

 

一、恢复我省小麦生产面积的必要性

我省小麦种植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小麦一直是播种面积第二的粮食作物。2000年前,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2400万亩以上,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小麦播种面积大幅减少。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在播种面积上,全省小麦播种面积下降至874.5万亩,仅为最高年份的31.3%,小麦播种面积不到水稻的三分之一。在产量上,2021年我省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年生产量分别为1493.4万吨、245.4万吨,口粮生产十分依赖水稻,风险较大。在单产上,近十年,我省小麦单产增加46.7千克/亩,增幅近20%,在三大主粮中小麦单产增幅最大。在市场需求上,我省每年小麦消费量达600800万吨,本地产量仅250万吨左右,缺口60%以上,市场缺口大,供需不平衡。因此,要实现全省粮食单产和总产快速提升,小麦潜力最大,在稳定其他粮食生产的情况下,仅需恢复小麦播种面积750万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即可实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中提出的“粮食产量提高到3750万吨以上”的阶段性目标。

二、恢复我省小麦生产面积的可行性

(一)具备拓宽种植范围的基础

小麦是一种适应性很强、栽培管理简便、适宜机械化的旱地生产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土壤贫瘠的拓荒地、降水不足的干旱地等开展生产。此外,小麦对盐碱环境具有一定耐受性,可利用部分盐碱地开展生产,增加小麦播种面积。

(二)小麦单产水平提高潜力

近年来,我省小麦在良种培育和栽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单产稳步提升,机械化水平提高。川麦104、川麦601、川麦604、绵麦827、绵麦902、蜀麦830、川育29等一大批新品种的培育推广及免耕抗湿播种、周年平衡施肥、病虫草简化高效防控等新技术的配套应用,促使我省小麦平均亩产从2010年的225千克提高到2020年的300千克,成都平原规模化种植平均亩产普遍达到400450千克,部分已突破500千克,测产验收亩产最高达729.8千克。我省小麦生产农机化率也逐步提高,截至2020年,综合农机化率达73.48%,居主要农作物之首。

(三)两熟作物茬口协调

我省粮食生产主体为一年两熟制,可分为大春(秋粮)和小春(夏粮)生产。小麦于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次年4月底至5月上旬收获,与大春作物能很好地衔接茬口,恢复我省小麦生产面积不会影响水稻、大豆等大春粮油作物生产。近年推广应用的早熟小麦品种能为大春作物播种腾挪出充足时间,非常有利于大春作物生产。

三、恢复我省小麦生产面积的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加大小麦支持力度

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利用不同渠道支持小麦生产。通过加大财政补贴,鼓励双季种粮,拓展大小春粮食种植总面积,探索以种植面积与全年粮食总产量结合的奖励性补贴政策。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确保粮食增产必增收。推动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优质粮食工程项目投入,鼓励大(中)型种业及加工企业参与小麦产品经营,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进一步激发小麦种植积极性。

(二)省直相关部门(单位)联动开展科技创新

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川农大等联合发力,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研发。重点支持具有地域生态优势的突破性中(弱)筋小麦新品种培育,加大小麦免耕直播、绿色高效栽培等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实质性推进适宜丘陵作业的中(小)型小麦机械设备研发,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我省小麦生产水平提升,做到“藏粮于技”。

(三)强化顶层布局与协调管理

根据小麦生产优势区分布及产业发展需要,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育种、栽培、土壤等各领域专家,制定小麦恢复性种植规划,确定布局面积,任务到村,责任到人。引导地方政府分步有序推进,协调资源投入,改善重点布局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畅通推广渠道,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时应用到生产一线。同时,鼓励科技创新服务团队提供小麦全程技术服务,提高防灾减害能力,为恢复性生产提供保障。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郑建敏  李朝苏  蒲宗君  罗江陶  邓清燕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