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14期 防灾减灾专刊第4期:关于加强小麦生长后期田间病虫害防控科技支撑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14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3/4/19已阅览:1971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防灾减灾专刊第4期

2023年第14期(总第873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4月14日                

专家建议

关于加强小麦生长后期田间病虫害防控科技支撑的建议

摘要:目前,我省麦田苗情普遍较好,但入春前后小麦条锈病菌源输入明显增加,大部分地区蚜虫发生明显,尤其是凉山州和盆地内早播、未拌种的小麦上蚜虫发生量普遍偏高。此外,我省小麦多数不抗赤霉病,加之各地小麦播期和生育期不一致,相同品种发病风险不一,加大了统防统治难度。为确保今年小麦丰产,建议各地及时加强小麦生长后期田间病虫害防控科技支撑工作,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由于近年免耕条播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带来了小麦单产增加,以及小麦销售价格连年攀升,2022年我省小麦秋播面积大幅增加,播种面积接近1000万亩。去年秋雨减轻,播种后气温偏高,田间管理得当,避免了冷冻损害,各地小麦普遍长势较好,穗数达标,目前已经进入抽穗扬花阶段。小麦病虫害反复发生一直是造成小麦生产衰退的主要原因,今年又出现新的特点,如不加以重视,仍有可能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影响小麦种植效益和农民恢复小麦生产的积极性。

一、2023年小麦病虫害发生流行趋势

(一)小麦蚜虫和白粉病发生较重

受去年秋季播种后温度偏高、雨水大幅减少影响,我省大部分地区小麦蚜虫发生明显,尤其是凉山州和盆地内早播、未拌种的小麦上蚜虫发生量普遍偏高,严重田块百株蚜量已超过防治指标6倍以上。同样因为干旱少雨,小麦白粉病在感病品种上发生程度较重,部分田块脚叶严重发病,脚叶明显落黄。

(二)小麦条锈病发病点增加

我国西北地区遭遇干旱,减少了对四川盆地西北部条锈病菌源的输送,但西南地区菌源充足,入春前后多次降水有利于病菌侵入和繁殖。目前,四川盆地内部小麦条锈病发病点数已超去年同期,随着雨水增加和气温回升,病害扩散风险加大。

(三)赤霉病发生风险持续加大

受气候变暖影响,赤霉病已成为我省小麦生产中威胁性最大的病害,一般发生田块将导致减产30%以上,并产生大量毒素危害人畜健康。目前我省小麦品种多数不抗赤霉病,仅川麦1247等个别品种中抗赤霉病,仍需药剂辅助。2023年我省稻桩子囊壳平均枝带菌率7.77%,最高达12.22%,远超赤霉病大流行条件。2022年各麦区秋播时间拉长,特别是新增麦田播种时间普遍推迟,导致抽穗期遇到温暖降雨天气概率增加,赤霉病发生风险增大。受播期拖延影响,各地小麦生育期严重不一致,甚至同一地区、同一品种发病风险都不一致,给统防统治带来难度。

二、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防治小麦蚜虫一次

以未拌种的早播麦田为重点,当百株蚜量达到3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 时,可选用吡蚜酮混合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尽量不使用吡虫啉等高毒性新烟碱类农药,减少对蜂类等有益生物的毒害。对前期发病较重、脚叶落黄的田块,可以加入戊唑醇、丙环唑等药剂兼治白粉病。

(二)挑治条锈病发病中心

多年实践证明,在检查发现条锈病中心时及时打药是控制条锈病蔓延的有效措施。今年条锈病菌源传入晚,目前呈点片发生,各地应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不急于组织大面积防控。防治药剂以三唑类杀菌剂为主,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60克/亩,或250克/升丙环唑乳油33毫升/亩,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亩,或30%氟环唑悬浮剂20~25毫升/亩,或250克/升戊唑醇水乳剂30毫升/亩等。

(三)普遍预防赤霉病

气候变暖后我省小麦主产区赤霉病发生风险高,病害损失重,各地应至少普遍预防赤霉病一次,其中盆地北部和迟播小麦应喷药预防两次。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应做到“见穗打药”,在小麦抽穗时,抢晴天用推荐最高药量喷雾,小麦齐穗扬花期间再及时用药一次,推荐施用氰烯菌酯或氟唑菌酰羟胺,注意轮换用药。同时结合其他病虫害发生情况,加入戊唑醇增加防效并兼治锈病和白粉病;对少数百株蚜虫量超过800的田块,可加入杀虫剂兼治蚜虫,做到“一喷多防”。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于文娟  杨  芳  姬红丽  彭云良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植物保护站  张  梅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