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防灾减灾专刊第6期
2023年第18期(总第877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5月22日
专家建议
关于应对花生春季旱情保苗壮苗的生产建议
摘要:我省花生常年种植面积在420万亩左右。2022年我省经历了6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2%,2022年冬季和2023年春季持续干旱,尤其是川东、川南地区旱情严重,对花生播种、出苗均造成影响。笔者结合调研情况,针对如何应对春季旱情实现保苗壮苗,以及油(麦)后花生种植注意事项,提出相关措施及生产建议,以供指导生产,保障花生稳产增收。
一、深耕深翻土地,避免重茬种植
一是播前深耕深翻土地。花生属地下结果作物,要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条件。深耕或深翻,能够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量,改善土层通透性,在降雨或灌溉时能接纳和储蓄更多水分,在干旱时供给花生吸收利用。同时也能促进花生根系生长发育,根系扎得深,伸展范围广,根系吸收水肥能力增强,提升抗旱能力。二是合理轮作避免连作。花生连作会造成土壤病原菌和害虫积累多,病虫基数大,应尽量合理进行轮作,避免连作。确实需要连作土块,播前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预防苗期病害发生。
二、合理施用基肥,增施有机质肥
一是施足底肥。花生施肥可采取“一道清”方式,施足底肥,每亩撒施50~60千克复合肥(氮磷钾15:15:15或12:15:18)、20千克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及1千克辛硫磷粉剂(防治地下害虫)做基肥。二是增施有机肥。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基肥中增施有机肥料,每亩施用1000~2000公斤农家肥或生物有机肥,在翻耕时混合施用,有机肥在分解腐熟的过程中形成腐殖质,具有多种较强的缓冲能力,并能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和通透性能,从而增强花生的抗旱性。
三、选择适宜播期,灵活播种方式
一是适期播种不同品种。普通早熟花生品种在地温连续5天达到12℃以上就可播种;晚熟花生品种在地温连续5天达到15℃以上进行播种。花生播种应掌握适宜的土壤湿度,最适宜播种的土壤湿度为60%,当湿度低于40%时出苗受影响,当湿度高于80%,花生播种后容易烂种。二是灵活采取播种方式。雨水充沛或水源条件较好地区,建议起垄种植,既增厚土层,利于抗旱保全苗,还利于雨季排涝降渍,提高花生产量。旱情严重或水源较差地区,起垄种植田块应降低垄高或改为平作,播种后适当镇压,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花生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沙土和沙性大的土壤,以5~7cm为宜。若播种过深,种子发芽困难,发生烂种、缺苗、出苗弱等情况。花生单粒精播能充分发挥单株个体增产潜力,减少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减少水分消耗,实现节水抗旱高产。此外,无论是人工播种还是机械播种,湿度不够的地块,一定要提前浇水造墒再播种,避免落干。
四、实施节水栽培,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合理采取地膜栽培。花生实施地膜覆盖栽培,可减少水分蒸发,提高苗期抗旱性,同时能减少杂草并避免鸟害侵袭,对提高花生出苗率以及齐苗壮苗有很好的效果。春花生尽量采取地膜覆盖栽培,油(麦)后花生根据土质情况,在丘陵坡地保墒效果差的地块可采取地膜栽培。二是开辟水源抢种灌溉。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应积极开展抗旱灌溉,做到应播尽播、尽量早播,灌溉水源优先保证已播种正在拱土出苗的田块,避免萌芽期的种子“吊干”。土质较粘重田块,花生播种后采用微喷方式,或铺设滴灌带进行膜下滴管,避免大水灌溉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出苗。三是加强苗期田间管理。及时查苗补苗,在播种后10~15天及时查苗,发现有缺苗情况,备留种子进行浸种催芽补种。实施地膜栽培田块,尽量覆盖严实,对边缘裸露部分进行覆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对于起垄栽培坡度较大的田块,垄沟隔一定距离进行截土挡水,增加雨水或灌溉水下渗时间和数量,增强抗旱性。春花生根据苗情,每亩施用2~3千克尿素进行提苗壮苗。油(麦)后花生封行前进行1次培土,在7至8月高温天气增强保墒效果。旱情发生后宜在早晚时段采用小水润浇,避免大水漫灌,以免对根系和幼果造成伤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张小军 张小红 徐永菊 朱勋路 侯 睿 李 爽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