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防灾减灾专刊第7期
2023年第19期(总第878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5月23日
专家建议
关于做好丘陵区大春生产抗旱减灾科技支撑工作的建议
摘要:受持续干旱影响,自贡、泸州、内江等丘陵区降雨偏少,旱情持续发展,导致我省丘陵区水稻插秧进程偏迟,旱地玉米出苗和长势不良,大豆缺苗长势弱。为应对干旱天气,夺取大春稳产丰产,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实地调研,分析研判,就大春生产抗旱减灾工作提出“多渠道保障用水、应用抗旱技术、及时改种补种、强化分类田管、加强病虫害防治”等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当前丘陵区旱情研判
今年4月以来,自贡、泸州、内江等地区降水20~50 mm,较常年偏少2~7成,叠加气温偏高,日照偏多,土壤水分蒸散加剧,旱情持续加重。目前,我省丘陵区水稻已进入移栽中后期,由于干旱缺水,水稻移栽进程普遍推迟,仍有部分冬水田无蓄水,甚至不少田块处于龟裂状况,等水栽秧、无水栽秧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水稻丰产。旱地正值春玉米拔节、夏玉米播种时期,持续干旱造成玉米出苗率和整齐度下降,玉米幼苗瘦弱长势不良。四川大部分地区春大豆处于苗期,早熟春大豆已进入鼓粒期,部分坡地干旱严重,导致缺苗、长势弱。
二、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保障用水
千方百计广辟水源,抽、引、提相结合,渠、井、库一起上,及时引水入田。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近期应紧抓每次有利的降水天气过程,加大人工增雨力度,为丘陵区实现大春满插满栽创造有利条件。
(二)积极应用抗旱技术
在水稻迟栽田块,积极推广应用旱整地技术,即“边放水、边整地、边插秧”,缩短泡田时间,做到节约用水。此外,各地可积极尝试抗旱节水品种、旱直播品种和新技术。旱地充分利用可用水源,及时浇水补墒,抗旱保苗促生长。因地制宜推广滴灌、垄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及时浇一次出苗水,满足玉米出苗期水分供应,提高玉米出苗率和出苗质量。无灌溉条件区域可推广覆盖保墒、育苗移栽、适雨播种等抗旱避灾技术,实现避旱稳产。根据大豆生育期需水规律,鼓粒期、成熟期需水量较大,灌水量为15~25 m3/亩,应按照当地土壤质地、气象条件等实际情况调整灌水时间和次数。有灌溉条件区域可推广滴灌、微喷灌;无灌溉条件区域可采用喷施抗旱保水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抗逆免疫剂等化学保水措施,或者中耕保墒、增施有机肥等物理保水措施。
(三)及时改种补种
对于高塝望天田应及时改种旱作作物,因地制宜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近期受冷空气影响,部分地区普降中雨有效缓解了旱情,改种田块应充分利用土壤墒情改善、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抢墒播种。旱情未缓解地区应依据当地天气预报,合理调整播期适雨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和出苗率。
(四)强化分类田管
针对不同田块加强田间管理,对于推迟播种或大苗移栽的稻田应亩增加基本苗2~3成,浅水栽秧、浅栽秧、浅水分蘖,并及时追肥促进分蘖,确保稳产增产。玉米已出苗田块在浇水补墒基础上,针对弱苗及时补施提苗肥促弱转强,提高田间整齐度;未出苗田块加强田间水分管理,提高出苗率。大豆早播未封垄田块,应及时中耕、喷施叶面肥、保水剂,提高植株抗旱抗逆能力;晚播苗情弱的田块,可结合防虫进行叶面追肥。同时,及时应用滴灌、微喷灌等节水技术,以达到抗旱保苗。
(五)加强病虫害防治
丘陵区持续干旱,气温较高有利于虫卵和病菌越冬,增加了稻田病虫害的防控难度。对水稻应加强稻瘟病、纹枯病、稻螟虫、稻飞虱等综合防治;玉米应加强地下害虫、玉米螟、红蜘蛛、纹枯病、锈病等综合防治;大豆应加强点蜂缘蝽、豆荚螟、斜纹夜蛾、蚜虫、红蜘蛛、病毒病、根腐病、霜霉病等综合防治。同时,结合喷施钼酸铵、硼砂、磷酸二氢钾增强根瘤固氮,减少花荚脱落,防止叶片早衰。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高方远 何文铸 李旭毅 杨 勤
项 超 吕建群 范元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