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3年第21期
(总第880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6月6日
简 报
我院为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巴塘四倍体小麦
“甲着”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摘要:巴塘四倍体小麦“甲着”是一个古老地方品种,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征集的小麦资源中发现的重大优异资源之一,也是我省近几十年来收集到的唯一一份四倍体小麦地方种。“甲着”营养价值高、软质,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入选农业农村部2022年十大优异农业种质资源、四川省五大新发现优异种质资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甲着”的发现、抢救性保护、优异特性及营养价值挖掘、育种改良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甲着”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古老四倍体小麦“甲着”的发现
2018年,四川省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从甘孜州巴塘县征集到一份小麦地方品种资源,名为“甲着”(征集号:P513335037)。2019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麦类资源研究团队发现小麦“甲着”包括2种类型,一种为六倍体,一种为四倍体。国外科学家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才获得了出粉率高的软质四倍体小麦,而“甲着”是经藏族人民长期驯化而成的软质四倍体地方品种,十分珍贵,研究团队高度重视。
二、四倍体小麦“甲着”的抢救性保护
为推动四倍体小麦“甲着”的开发利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及时联系巴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获知由于农民集体异地搬迁,仅少量农户还在种植“甲着”,品种濒临灭绝。为保护该资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于2020-2021年派相关专家到“甲着”原产地地巫镇(原中心绒乡和地巫乡)进行考察,了解“甲着”种植历史和近年种植情况,及时部署保护措施。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巴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及时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甲着”种子收集起来,在巴塘县建立了15亩四倍体“甲着”小麦种质资源保护圃。
三、四倍体小麦“甲着”具有软粒全粉质特性且富含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开发潜力大
小麦“甲着”由于品质好,营养丰富,口感和色彩均比当地其他小麦品种好,在巴塘县是藏家面食制品的主要原料。为进一步了解“甲着”优异特性,2020-2021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麦类资源研究团队在广汉市和郫都区种植“甲着”,调查其性状。小麦“甲着”株高较高,生育期较晚,穗型长方型,茎秆和叶片具有蜡粉,叶片下披;籽粒白色,卵圆形、粉质;千粒重均大于50g;小穗数和穗粒数多。多环境种植的四倍体小麦“甲着”粉质率均在95%以上,淀粉含量高,为少有的软粒全粉质四倍体地方品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经营养价值分析发现,“甲着”黄酮含量高,是普通小麦的2~3倍;富含类胡萝卜素,特别是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四倍体小麦。2020年以来,四川瑞丰农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对“甲着”小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多次主动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及巴塘县政府协商开发“甲着”小麦事宜,并专门成立了四川甲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四川甲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及甘孜州当地有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在巴塘原生境建立“甲着”繁殖保护和加工基地,对“甲着”进行遗传改良和开发利用,为“甲着”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李 俊 刘泽厚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