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22期:“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新技术”在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中大显身手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22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3/6/20已阅览:3263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3年第22期

(总第881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6月19日                

简  报

“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新技术”在新时代更高

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中大显身手

 

摘要:近年来,全省小麦单产水平大幅提升,但离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播种质量不高是我省小麦产量不稳的关键问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集成的“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一举解决了四川小麦长期面临的“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重大技术难题。该技术在多地示范增产幅度达10%以上,多次创造四川省乃至西南麦区的单产记录。本年度转化应用再创佳绩,多地实收亩产550 kg以上,最高达688.2 kg,较传统技术节支增效20%以上。

 

一、小麦生产基本情况

小麦是四川最主要的小春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900万亩,总产量在夏粮中占比60%以上。2013-2022年全省小麦平均亩产增加了46.7 kg,增幅达19.8%,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但全省小麦平均产量不足300 kg/亩,离全国平均产量(390 kg/亩)仍有较大差距。播种质量不高是我省小麦产量不稳的关键问题。我省麦田土壤质地黏重,秋播时降雨频繁,土壤湿度大,加上大量秸秆还田,耕作整地和播种难度极大。传统播种技术常常造成粗耕烂种、长势弱、产量低。

二、新技术主要优势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聚焦小麦播种难题,将机具设计创新和农艺优化创新结合,集成研究了“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该技术可以在免耕、秸秆覆盖条件直接作业,一次性、高质量地完成播种、施肥、盖种工序,一举解决了四川小麦长期面临的“播不下、出不齐、长不好”的重大技术难题。该技术减少了耕作整地程序,播种效率提高50%,提高了养分利用效率,出苗率提高20%,成本降低10%~15%,节支增效达20%以上。该技术已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广泛报道。

三、本年度应用成效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多措并举促进该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助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西南麦区应用面积已达100万亩以上。2017年以来,四川多地连片百亩乃至千亩应用,实收亩产超500 kg(最高达703.2 kg)。2023年以来捷报频传,5月10日,邛崃市实产验收最高亩产达556.8 kg,平均亩产528.1 kg,与常规技术相比增产17.2%,创造该市小麦单产最高记录。5月13日,广汉市实收4块代表性麦田,最高亩产618.2 kg,平均亩产601.3 kg,该市百亩规模小麦平均亩产连续两年登上600 kg台阶。5月14日,江油市实收最高亩产688.2 kg,创造了本年度西南麦区的最高产量纪录。该技术还被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南部)等地引进推广,安徽省庐江县示范增产15.8%,江苏省泰州市示范增产12.1%,河南省淮滨县示范亩产560.7 kg,增产19.0%。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李朝苏  汤永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处  刘雅琴  贺红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