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3年第23期
(总第882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6月25日
专家建议
多措并举努力提高我省玉米机械化水平
摘要:玉米是我省第二大粮油作物,也是丘区主要粮食作物。长期以来,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丘区乃至全省主要粮油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针对玉米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要通过加快玉米宜机化改造、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开展玉米智慧生产新模式集成示范、培育壮大农机化服务组织、加大扶持政策创新、探索整建制玉米农机农艺融合生产先行区建设等措施,努力推动我省玉米机械化生产水平提升。
2022年我省玉米种植面积2782.5万亩,总产1046.2万吨,是我省第二大粮油作物,也是丘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期以来,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丘区乃至全省主要粮油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当前,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规模化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生产上对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需求日趋迫切。
一、玉米机械化生产现状
(一)玉米是主要粮油作物机械化的短板
近年来,我省主要粮油作物农机化快速发展,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4年的41%提升到2020年的63%。2020年川西平原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9%,而丘区仅57%,是亟需突破的重点区域。不同作物和生产环节发展亦不平衡,丘区水稻耕、播、收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为95.8%、41.4%和82.5%,小麦为95.9%、54.3%和89.5%,玉米仅为86.8%、9.9%和8.6%,玉米机械化水平远低于小麦和水稻,是主要粮油作物中亟需突破的关键环节。
(二)机械化生产发展需求更加迫切
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加大了对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粮油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农业机具购买使用更加积极,进而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提升。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截至2021年3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70万亩,占全省粮食播面的4%,随着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粮油规模化经营面积将继续扩大,机械化生产发展需求更加迫切。
(三)玉米农机农艺融合研究与示范初见成效
基于丘陵山区玉米生产需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农业机械研发与选型、农机农艺融合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建立了以“宜机、丰产”为核心的玉米品种筛选指标体系,鉴选新品种30余个;引进、改造和研发系列适合丘陵山区播种、收获的农机装备;集成研究了一批适合丘陵山区的农机农艺融合新技术,编制发布了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5项。在简阳、中江、梓潼、仁寿等地示范应用,创造了玉米机械化生产高产典型(产量突破800公斤),示范区基本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增产增效15%以上。
二、制约玉米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省丘陵山区道路条件差、地块狭小、零碎分散且坡度大,是制约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影响了土地规模化流转,进一步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
(二)农机农艺融合仍然不足
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多地依然存在“重农机轻农艺”的问题,“省工不节本,增效不增产”的现象在玉米生产中屡有发生。特别是在丘陵山区多元种植模式下农机农艺融合度差的问题尤为突出。玉米农机装备省外引进多,自主研发少,“水土不服”问题突出。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
目前,全省播种、病虫草害防控、收获环节的社会化服务面积约为粮食面积的5.9%。据统计,2021年我省山地、丘陵区农机化服务组织仅5628个,占比不足30%;作业服务面积仅717.79万亩,不及成都平原(768.99万亩);且受作业效率和效益的制约,丘陵山区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远低于平原地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玉米宜机化改造
紧紧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机遇,遵循玉米为主的旱作生产需要,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方案,率先在坡度适宜、地块相对集中的地区进行宜机化改造。对坡度大、较为分散的地块,加快研究宜机化改造建设标准。探索“先建后补”方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规模化流转,因地制宜进行宜机化改造。
(二)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
优化调整育种方向,选育与推广适合机械化生产的玉米新品种;紧扣丘陵山地适配农机装备下田带来的新问题,研究推广玉米提质增效关键配套技术;加大研发与应用适配农业机械,重点推动农机装备单一性与农艺多样性、农机功能固定性与农艺规范多变性、农机效率有限性与农事作业季节性、农机时代性与农艺传统性的协调发展。
(三)开展玉米智慧生产新模式集成示范
推进人工智能、5G、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与丘陵山地现代农机装备的深度融合,研发适用于丘陵山地复杂地形地貌的无人驾驶、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研发面向玉米生产的智慧农机大数据平台,设置供需对接、机具调度、订单服务、作业监测等版块,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四)培育壮大农机化服务组织
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的农机服务主体,加强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信息咨询和技术应用等指导,开展人才技术培训,提升操作机手专业化水平。指导农机服务组织健全制度,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机具、技术、人才、信息优势,推广跨区作业、代耕代种、土地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等新型服务模式,为玉米生产提供全程农机社会化服务。
(五)加大扶持政策创新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的配套政策落地落实,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技攻关方式,赋予牵头单位和专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资源调配权和经费自主权,对玉米农机农艺融合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进一步扩大玉米新型农机补贴范围,加大机播、机收、机管环节的补贴,对新研发的农机,简化审批流程,加快补贴应用。
(六)探索整建制农机农艺融合先行区建设
遴选一批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玉米生产大县(市、区),整合高标准农田、四位一体、农机先导区和农事服务中心等项目资金,整县(乡镇)建设玉米农机农艺融合生产先行区,打造新时期玉米现代化生产样板,引领带动我省玉米机械化生产全面提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杨 勤 刘永红 岳丽杰 刘禹池 陈玉锋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