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24期 防灾减灾专刊第8期:关于强化科技支撑,有效防控利用福寿螺的对策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24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3/6/26已阅览:3929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防灾减灾专刊第8期

2023年第24期(总第883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6月26日               

专家建议

关于强化科技支撑,有效防控利用福寿螺的对策建议

摘要:生物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对已传入并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要摸清底数,‘一种一策’精准治理,有效灭除。”目前,福寿螺已入侵我省19个市州,特别是水稻机械化耕种区已泛滥成灾,造成水稻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上升明显,减产10%20%渐成常态,对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造成了破环性影响,严重威胁我省农业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省农科院相关领导和专家高度重视,结合落实主题教育要求,深入调研,组织专家提出了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物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减损就是增产”,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质,落实大食物观要求。福寿螺原产南美亚马逊河流域,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1988年引入我省后开始入侵农田湿地环境,因繁殖力强,种群数量猛增,随灌溉水由点及面在稻区扩散分布。近十年来随着耕地流转加剧,水稻机械化种植应用广泛,小苗移栽为福寿螺危害提供了优质条件,生产上迅速出现了大面积的福寿螺危害,福寿螺防不住导致毁苗重栽的现象此起彼伏。笔者调查发现,近年福寿螺危害秧苗在我省普遍造成水稻减产10%20%,甚至导致水稻绝收,已成为我省粮食生产威胁最大的外来危害物种之一。目前正值水稻移栽高峰期,也是福寿螺危害水稻的高峰期,科技有效地防控福寿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福寿螺发生与危害特点

调查显示,我省目前除甘孜州和阿坝州外的19个市州都有福寿螺的分布。福寿螺是两栖淡水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我省的农业生态湿地,如水塘、沟渠、稻田、藕塘等。福寿螺食性杂,可取食水生植物、浮游生物、有机物残体甚至无机物,对水体生物直接形成营养占位和物理占位,大大降低水体生物多样性。水塘沟渠是福寿螺繁衍生息的重要场地和越冬场所,也是福寿螺反复扩散的主要虫源地。福寿螺进入藕塘,咬断藕茎藕叶,严重损毁莲藕的产量品质和莲池的观赏价值。福寿螺进入稻田,啃食秧苗茎杆和叶片,造成稻田大面积缺窝乃至反复补种,秧苗越幼嫩,受害越严重。据统计,目前我省稻田福寿螺发生面积至少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41/3。福寿螺体内存在大量寄生虫,不当食用福寿螺有罹患嗜酸性脑膜炎的重大风险。

福寿螺外观与本地田螺很相似,重要识别特征有三个:一是福寿螺螺壳的螺旋部平而短促;二是福寿螺爬行时头部触角伸出,长度与体长相当或超过体长;三是福寿螺属卵生动物,卵块产在水线以上2030cm的硬支撑物上,孵化后掉入水中成长危害,卵块粉红色,具有很强的辨识性。

二、福寿螺防控利用存在的问题及扩散成灾的原因

(一)大众对福寿螺的危害缺乏科学认知

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前十年,我省水稻育苗移栽主要是农户手插大秧为主,福寿螺初入农田,种群数量有限,取食水稻大秧并不能造成宏观的显著危害,人们对其认识度和关注度极低,对它造成的危害更是全然不知,为福寿螺在我省农业生态系统顺利增殖创造有利条件。

(二)自流灌溉助推福寿螺随水流扩散

随水流扩散是福寿螺定殖后重要的自行扩散方式。川西自流灌溉区自上而下的灌溉方式,正好助推了福寿螺从上游到下游的扩散,因此福寿螺在我省的分布有明显沿河流自上而下的分布特征。

(三)稻田机械化小苗移栽加速福寿螺危害的显现

福寿螺喜食幼嫩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行动活跃。近十年来耕地大面积流转经营,水稻机插机收大面积推广,小苗移栽面积陡增,稻田耕耘粗放高低不平,以及机插时碾压的辙痕,均会在田间形成大大小小的水坑,都为福寿螺的发生和危害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支持。

(四)生物防控实施开展不充分

作为重大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进入我省农业生态区后,自然天敌的建立尚未形成,养鸭放鸭是我省生物防控福寿螺首推的技术措施。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越来越少,新型种植业主对传统种植传承不够,但新技术又尚未充分掌握和应用,放鸭控螺的执行范围和力度非常薄弱。

(五)单一化学防控收效甚微

庄稼生病长虫就打药,多年来种植业形成的惯性思维和种植习惯也在福寿螺的生产防控中广泛应用。但福寿螺在水体中生活,化学药剂被灌溉水稀释,毒杀作用有限且污染农田环境。福寿螺田间世代重叠严重,一次使用化学药剂能杀灭的种群数量有限,且迅速被周边种群个体替代进入下一轮危害。因此,生产上就会有反复施药但效果不显著的现象。

三、科学防控福寿螺的技术对策建议

(一)各地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设立和加大对我省福寿螺防控和利用科技专项支持力度。我省各级农业农村、科技、科普等相关部门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已设立的或相关防灾减灾资金应列入专项资金,用于科技防控利用福寿螺的科普培训、技术攻关、资源化利用等工作。

(二)防控策略

1.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

省市县乡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科技、科普相关部门、协会,要向人民群众大力宣传防控稻田福寿螺的重要性,对种植业主、龙头企业和农民都要宣传到位,真正提升群众对福寿螺的科学认知,强化对福寿螺的防控意识。各级农技推广单位,要开展不同形式的福寿螺识别和防控技术培训,力争做到人人都能见螺识螺、见螺除螺。

2.加强监测和预警

全省建立健全福寿螺监测预警体系。在福寿螺重灾区,监测秧苗运出外地的情况和随灌溉渠流出的情况。在福寿螺中等发生或轻发生区,监测福寿螺发生面积、危害面积和危害严重度。在福寿螺未发生区,监测秧苗外地运入情况、与上游灌溉渠交界处的福寿螺流入情况,定期巡查辖区水塘、低洼田块或冬水田。

3.关键期防控和全年防控相结合

福寿螺在秧苗和移栽期危害严重,抓住秧田期和移栽成活期两个关键期开展防控,能短期高效实现控螺保产的目的。水稻分蘖期及生长后期,仍有福寿螺在田间繁殖危害,虽然其危害在经济阈值之下,但这个阶段福寿螺的种群繁殖是下茬或来年的重大威胁。因此,水稻分蘖期和生长后期及秋冬的清田清淤工作一定要和关键期防控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可持续控螺的目标。

4.加强福寿螺单项防控技术及福寿螺资源化利用研究

自然界物种此消彼长,互为制约。对福寿螺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昆虫或其他动植物,急需进一步研究筛选并为生产利用。同时,福寿螺消化酶资源、蛋白质资源等都是很值得科学发掘深挖的资源。结合落实大食物观,开展全方位对福寿螺资源研究和利用,真正做到防控和利用相结合,变害为宝,控用双赢。

(三)防控技术措施

福寿螺的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关键期防控和全年防控相结合的策略。

1.农业防治

冬季或春耕前对沟渠和水塘进行放干水彻底清淤,降低越冬福寿螺数量。春秋季节福寿螺产卵高峰期,人工捡拾沟渠、水塘边和稻田里的福寿螺大螺及其卵块,带离农田集中杀灭。稻田整理平整,尽量减少出现田间高低不平,积水凼多的情况。

2.物理防治

在灌溉主渠入水口、支渠入水口及稻田入水口安装三级滤螺钢丝网或纱网,阻止福寿螺从上游稻区扩散到下游稻区,三级拦网的网孔由大到小,孔径从15mm到1.5mm不等均可。田间螺量高的安插竹竿,待竹竿上诱到一定数量的螺卵后集中灭杀卵块。竹片或油菜秸秆插入稻田,高度高出水面50cm即可,诱集福寿螺卵块,35天必须定期清理灭杀诱到的卵块。插竹竿建议近田边密插,中间稀插,水深处多插,水浅处少插,每亩3050根均可。

3.生物防治

春耕灌水后插秧前、秧苗移栽成活后均可稻田放鸭,啄食福寿螺幼螺和卵块,既能灭螺也能除草,鸭子粪便还可为水稻提供肥源。每亩放鸭1530只为宜。冬闲田建议提早灌溉放鸭,让福寿螺充分暴露,鸭子能起到很好的清田作用。

4.化学防治

对田间福寿螺数量大的重灾区,在秧苗到移栽的关键期,可适当施药12次进行防治。杀螺胺、杀螺胺乙醇铵盐、四聚乙醛等对福寿螺均有较好防效,混土撒施或兑水喷施均可。用药量严格参照使用说明,不得随意加大药量,易引起水稻药害,更不可随意增加施药次数,破坏水体环境。施药时注意保持田间35厘米的水层,保水57天,不可中途放水,避免带药的稻田水流入鱼塘等养殖区,施药后禁止放鸭。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陈晓娟  李星月  周小刚  刘  旭  唐海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潘海平  张  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