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26期:关于我省果茶桑林间(套)作大豆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26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3/7/17已阅览:3741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3年第26期

(总第885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7月17日            

专家建议

关于我省果茶桑林间(套)作大豆的建议

摘要:我省果树、茶树、桑树、花椒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但在果茶桑林中间(套)作大豆普及率较低。因地制宜推广果茶桑林间(套)作大豆,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省大豆生产现状、潜力优势和制约因素,我院专家提出进一步发展果茶桑林园与大豆间(套)作模式的对策建议,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决策参考。

 

大豆是粮食和油料兼用型作物,我国居民食用油消费与肉类消费依赖大豆,同时大豆及豆制品也是高质量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相对于生产发展,大豆的需求却增长迅速。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高。我省耕地面积有限,在现有果茶桑林园中间(套)作大豆,是贯彻落实国家大豆产业振兴、提升大豆自给率的有效途径。

我省多数生态区均可种植大豆(年积温低于1900℃的高寒地区除外)。近年来,我省大豆种植呈上升趋势,2021年达到665.1万亩、总产量104.4万吨,栽培面积居全国第4位,产量跃居全国第3位。此外,我省果园面积约1256万亩,茶园面积约607万亩,花椒面积570万亩,桑树面积230万亩。间(套)作大豆的比例不足10%,利用空间潜力大。

一、发展潜力与优势

(一)间(套)作大豆是具有明显优势的种植模式

一方面,大豆耐瘠薄、生育期短,播种后两三个月即可收获,适合外出务工人员短期间作;另一方面可立体利用土地空间、增加氮素营养、培肥地力,减少主栽作物氮肥施用量约45kg/亩;其次,间(套)作大豆可改善田间小气候、有效控制杂草,减少了除草用工。

(二)我省气候条件优越造就高蛋白优质大豆

我省是中国高蛋白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产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大豆蛋白质的形成和积累,多数品种蛋白质含量在45%左右,比黄淮海和东北地区要高1%3%,在大豆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各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

我省已将大豆纳入国家种植补贴范围,2023年确定了30个试点县,每县建设1个示范区,作为全省“以粮为主,粮经统筹”试点。同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资金优先支持承担大豆种植示范推广任务的地区和企业,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扩种大豆。

二、对策建议

(一)立足鲜食领域,选育果茶桑林园间(套)作专用品种

国产大豆蛋白质含量高,适宜菜用,应尽量避开在油脂压榨领域与进口大豆的竞争,发展国产高蛋白大豆和菜用大豆,打造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绿色品牌,是解决我国大豆产业危机的重要战略。果茶桑林园间(套)作大豆品种更应以菜用、鲜食品种为主,大力发展菜用大豆产业,也是四川果茶桑林园间(套)作大豆的主要方向之一。另外,由于间作大豆生长在主栽作物行间,在一定程度上光照受到影响、面积受到限制,我省又多弱光区域,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除了稳产高产、蛋白质含量高,还要兼顾耐荫性好、适宜密植、抗倒伏能力强等性状,才能满足我省间(套)作模式对大豆品种的要求。

(二)全省统筹布局,实现间(套)作区域化差异化发展

在果茶桑林园间作(套)种大豆,需要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特点、栽培模式、种植习惯、消费倾向等进行整体规划、全域布局,在全省实行大豆差异化发展战略。海拔高于800米的地区适宜发展春大豆,其余地区可以种春大豆或夏大豆;成都周边金堂、广汉等地结合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销售市场,可种植鲜食大豆;川北气温稍低,山区适合生育期更短的春大豆;三州地区海拔10002000米的区域可以种植生育期较短的春大豆和鲜食粒用两用型大豆,海拔超过2000米的区域因为积温不够,只能种植青贮饲用大豆。全省范围详细的区域规划还需各相关单位联合,从气候、品种等方面进一步研究界定。另外,在不同生态区域还可选择基础条件优、栽培水平高、有龙头企业带动的果茶桑林园,建立优质大豆间(套)作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进行适宜当地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示范,辐射带动区域生产水平提高。

(三)农机农艺配套,加强核心技术与关键农机具的研发

要真正实现果茶桑林与大豆的和谐共生、高产高效,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不同作物特性与互作关系,以品种合理配置、优化带宽、协调播期、土肥水管理、整修剪枝、病虫害综合防控、大豆生长调控技术、杂草防控技术等主要栽培因子为研究对象,对相关配套技术进行攻关,研发集成一套系统的栽培技术,逐渐完善四川地区大豆间作套种绿色生产技术的标准制定工作,实现果茶桑林园间(套)作大豆的规范化、标准化栽培。应重点研发适应四川地区不同间作套种模式的行间播种机、田间管理机械、小型割晒机、秸秆处理机,为进一步减轻间(套)种大豆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保证技术的标准化和到位率提供技术设备保障。

(四)加大政策引导,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及启动专项补贴,从全省层面鼓励推广果茶桑林园间(套)作大豆,降低间(套)作成本,调动农户间(套)作大豆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细化补贴政策及范围,生产者补贴政策实行差异化补贴标准,促进间(套)作中小型农业机械的更新改造,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做强做大。培育各地政府社会化服务组织、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加工企业,通过实验基地示范、理论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多渠道对各级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增加广大种植户间(套)作大豆的信心。

(五)研究大豆精深加工工艺,推动龙头企业种植、加工一体化经营

推动企业向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保障高品质的原料供应,走“就地生产、就地转化”道路。一方面可支持有条件的大豆加工企业自行流转土地、自主种植,保障高品质的原料供应,实现国产大豆自产、自收、加工一体化运作;另一方面通过大豆产业协会、推介会、宣传会等渠道,推动大豆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按照“项目+公司+农户”“项目+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开发模式,采取订单农业,多举措促进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持续稳定的供销关系。同时,合理引导传统大豆制品生产转型升级,加强技术设备改造与研发,提高工艺水平,开发有价值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四川特色的品牌。

(六)提高自然灾害监测水平及防灾减灾能力

针对我省发生频率较高的春旱、夏旱、病虫害等灾害,建立避灾减灾技术体系,通过先进的气候监测手段和智能设备,加强极端气候预警预报能力。在虫害高发期到来之前,通过黄板、频振灯、性诱剂等检测幼虫、成虫发育阶段,深入田间对叶片、根系、豆荚等组织进行观测了解病害发生情况,随时监测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在最佳时间对病虫害进行防控,避免大规模病虫害暴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刘  佳  张国薇

                                          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祝  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