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27期:关于开展耕地质量与环境治理重大技术协同攻关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27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3/8/2已阅览:3517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3年第27期

(总第886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8月1日               

专家建议

关于开展耕地质量与环境治理重大技术协同攻关的建议

摘要7月2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协同开展耕地质量提升与环境治理,是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我省耕地面临持续利用和提高产能的双重压力,亟需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协同环境治理重大技术的攻关力度。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利用的最新指示精神,我院专家从耕地地力提升、耕地污染治理与防控、耕地健康维护、耕地持续高效利用、农业绿色投入品创制与应用5个维度,提出协同攻关建议,供决策参考。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的生命系统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并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土壤健康和质量提升是维持动植物生产力,提高动植物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及欧洲同类土壤的1/2。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酸化和盐渍化面积还在继续扩大。耕地土壤面临持续利用和提高产能的双重压力,亟需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协同环境治理重大技术(以下简称“协同攻关”)的攻关力度。

   一、科技需求与重大意义

  (一)协同攻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

协同攻关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耕地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协同攻关既能够提升耕地质量,发挥耕地的生态涵养功能,构建功能多样的农田生态系统;还能够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两减绿色生产技术,治理面源污染和农业农村环境。

  (二)协同攻关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需求。提升耕地质量,维护耕地健康是确保“中国碗”装“中国粮”,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突破耕地持续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瓶颈,确保地力常新,产量不降,提升品质和持续生产。

  (三)协同攻关是弥补数量不足的迫切需求

在耕地资源数量不足,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唯有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方可破解数量短缺的重大瓶颈。近40年,高强度、高复种、高负荷的耕地利用,造成地力透支,耕地质量与过去相比差距明显。目前,我省仍有一半以上的中低产田土、冷浸下湿田和坡薄地,迫切需要研究中低产形成原因和障碍因子,开展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协同攻关。

   二、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

  (一)耕地学科交叉融合不够

耕地质量提升和环境治理既属于资源环境学科,也属于作物栽培学科的重要内容,协同攻关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目前,两者存在脱节,在强调优质高产时,忽视了地力衰退;在强调耕地质量提升和环境治理时,忽视了高产稳产。此外,土生万物,但土不同,物相异也,故须因地制宜,因土种植。对特色农作物的土壤适宜性和综合利用,土壤耕作、合理轮作,提升和维持土壤持续生产力的研究也是短板。

  (二)缺乏大团队联合攻关

耕地是兼具复杂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大系统,土壤学基础研究薄弱,持续性不强,专门从事耕地质量和环境治理基础研究的团队较少。在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耕地质量与中低产田土改良、合理农作制等领域,研究团队小而散。

   三、协同攻关建议

  (一)耕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开展秸秆还田、有机肥、绿肥对地力提升效应研究;开展中低产田土的现状调研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开展障碍层消除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构建起基于秸秆还田与土壤有机质提升、绿肥种植、科学施肥和中微量元素调控的耕地质量提升关键技术。

  (二)耕地污染及环境治理关键技术

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机理及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面源污染防控、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微生物钝化治理机制)、农业小流域水体污染治理修复等研究。建立基于种养循环、废弃物资源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利用、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小流域水体污染治理协同的耕地污染及环境治理关键技术。

  (三)耕地健康维护技术体系

调查典型生态区土壤退化(酸化、板结、粗骨化)成因、过程、程度及对生产的影响,研究提高土壤水肥气热协调供应能力的关键技术。构建基于保护性耕作、退化耕地治理修复、合理耕作层构建的土壤健康维护技术体系。

  (四)耕地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与模式

在耕地利用空间优化对水土环境和面源污染负荷的影响,稻菜轮作下土壤酸化机制及治理技术,耕地生产力持续提升对合理农作制的响应机制,植果年限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与调控,土壤立地条件对果树生长和品质影响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遴选独立的代表性区域,建立基于粮经(粮饲、粮油)合理轮作、生物多样性利用、水土保持与节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化肥减量增效的耕地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与模式。

  (五)绿色投入品创制与应用

开展基于物料差异性、物料组合及配比的发酵菌剂选择、工艺优化与标准的研究,以及对有机肥品质影响的研究;开展保水剂新材料创制及产品研发,及其对土壤持水性及肥料保蓄利用影响的研究;开展专用缓释肥料、新型多功能肥料、土壤调理剂、生物制剂的创制、管控与应用研究。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刘定辉  陈尚洪  陈红琳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

                                   刘远利  邵周玲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