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28期: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支撑我省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3年第28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3/8/16已阅览:3719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3年第28期

(总第887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3年8月14日               

专家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支撑我省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摘要:近十年来,我省葡萄种植面积快速增长,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也成为现代农业“川字号”特色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品种选育、建园改土、设施构建、投入品使用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我省葡萄产业亟需在基地提升、园区引领、链条延伸、科技支撑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快转变,确保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省现有葡萄面积近60万亩,其中鲜食葡萄54万亩,酿酒葡萄(含刺葡萄)近6万亩。基本形成以成都、眉山、德阳、资阳为重点的成都平原鲜食葡萄产区,以绵阳、广安、宜宾为重点的盆周山地鲜食葡萄产区,以西昌、冕宁为重点的安宁河流域晚熟葡萄产区,以甘孜、阿坝和攀西地区为重点的酿酒葡萄产区。主栽夏黑、巨峰、克瑞森、阳光玫瑰、红地球、无核白鸡心、美人指等品种。上市时间从5月持续到12月,集中上市期78月。鲜食葡萄省内销售约占60%,重庆、北京、上海等省外约占35%,少量出口到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葡萄酒市场主要在四川和重庆,少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一、发展特点

一是栽培模式由传统露地向设施栽培转变。我省葡萄传统栽培以露地栽培为主,以双流、龙泉等龙泉山脉为代表,主栽品种为巨峰。近十年来,以满足避雨、促早、延迟、休闲、观光等多种需要的设施栽培快速发展,全省设施栽培面积约占50%以上。安宁河流域近年新发展的10万亩葡萄基本是设施栽培。二是主栽品种由巨峰为主向多样发展转变。我省鲜食葡萄传统品种为巨峰。随着避雨设施推广和新品种引进,除巨峰外,目前有欧美杂交种夏黑、阳光玫瑰等,欧亚种红地球、美人指、意大利、克瑞森等,品种更趋多元。夏黑和阳光玫瑰发展最快,克瑞森已是安宁河流域晚熟葡萄主打品种。三是上市时间由中熟为主向适季合理搭配转变。我省生态气候类型多样,随着早中晚熟新品种的引进栽培和促早、延迟等配套技术的运用,上市时间由原来的7~8月,逐步拓展为5~12月。米易、盐边等早熟葡萄生产区,上市时间可提前到56月。西昌、德昌、冕宁等晚熟葡萄生产区,上市时间为10月底到12月上旬。

二、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我省葡萄新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加上选育周期长、成本高,致使尚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推广价值的葡萄新品种,现有主栽品种基本上从国内外引进。二是种植模式良莠不齐。避雨设施栽培建园成本较高,大面积推广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以龙泉、双流为代表的双篱架露地栽培模式,田间湿度较大、病害发生较重,枝蔓难以更新。三是建园改土不科学。我省葡萄产区基本属于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部分果园不注意起垄开沟排水,造成暴雨淹园;水稻土上改建的葡萄园不注重有机肥改土,造成苗木长势慢、见效慢。四是设施规范化不够避雨钢架大棚、水肥一体化首部系统和田间管网在材料选择和设施建设时,未考虑大风、高温、需肥、需水规律,造成设施设备垮塌、散热不畅、堵管等问题。五是栽培标准化较低。许多产区未建立统一规范的生产操作技术规程或产品标准,盲目追求产量,导致成熟期延后、着色不均或不着色、含糖量不高、口味变淡,导致市场竞争力差、售价低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推动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一是实施基地“五改”。改品种,引导优势品种向最适生态区集中;改设施,做到能排能灌、宜机作业;改土壤,通过施有机肥、种养循环等方式提高有机质含量;改装备,推广水肥一体、智慧灌溉等现代装备;改管理,推行标准生产、实现按标作业。通过系列措施改进,着力提高优质商品果比例,实现优质优价。二是聚焦采后商品化处理。葡萄以鲜销为主,不预冷、不分级、不包装直接上市,消费者体验较差。加强葡萄基地预冷、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配套设施建设,通过采后处理变果品为商品。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新品种引进筛选、突破性品种自主选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单品。加快花果精准管理、肥水精准调控、省力化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集成。加快新材料、新设施、新设备的研发组装运用。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攻关、资源共享平台等重大项目,推进成果运用。

(二)推动产品类型由中低端向优质优价转变

一是做强园区示范引领。彭山、西昌、乐至、九寨沟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要继续提升完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州)、县级葡萄园区要争取升级升星,将园区打造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和产业融合的展示平台。二是推动基地多业态发展。培育以标准化建园、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生产过程托管的社会化服务队伍,发展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生鲜零售、会展策划等新业态,引导农民家门口就业,让农户充分享受产业链增值收益。三是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打造一批农旅融合基地,特别是城市近郊和风景文化旅游地,因地制宜开展景观化打造,带动休闲采摘、餐饮民宿、农村电商等发展,促进产村相融,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刘  伟  钟  奇  陈泉武  罗  玲

                                 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祝  进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