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科 技 动 态
天府粮仓专刊第11期
2024年第14期(总第908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4年4月26日
专家建议
大力提高马铃薯大面积单产和效益
夯实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摘要: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三,四川马铃薯专家在甘阿凉民族地区、川东北革命老区、成都平原和攀西安宁河谷等地创造了千亩规模的高产记录。如何将示范产量转为大田产量,显著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助力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我院专家提出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2023年,我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034万亩,总产量约1463万吨,单产约1414公斤/亩,种植面积和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三,马铃薯平均净利润在400元/亩以上,秋冬马铃薯净利润在1000~5000元/亩,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对主粮产值贡献率达10.3%。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均创造了中等面积高产示范记录,单产最高已超过5379公斤/亩,产值最高已超过1.35万元/亩,将示范产量转为大田产量,将显著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助力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
一、全省不同生态区马铃薯现状
(一)甘阿凉民族地区
主要是春马铃薯,种植分散,产量低,价格低,是彝藏族居民主食,定位是稳口粮,促增收。薯类团队在喜德县种植的新品种“川凉芋17”创凉山州全田实收高产记录,平均产量2874公斤/亩。普格县地方特色品种高山乌洋芋新品种高产栽培千亩示范区,平均产量3968公斤/亩,创造了四川省地方特色品种高山乌洋芋高产纪录,直接增收2000元/亩以上。
(二)川东北革命老区
主要是春马铃薯,种植相对集中,半主食半外销,定位是种薯和绿色农产品,是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万源市千亩富硒春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平均产量4028公斤/亩,纯收入4500元/亩。宣汉县百亩春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平均产量3497公斤/亩,纯收益2716元/亩以上。
(三)成都平原和川南地区
主要是秋冬马铃薯,以鲜食菜用为主,价格约3-4元/公斤,定位是经济作物,是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薯类团队在江油市种植的百亩鲜食冬马铃薯,平均产量5379公斤/亩,产值最高1.35万元/亩,纯收入5400元/亩以上,创成都平原冬作马铃薯高产记录。在金堂县种植的紫色马铃薯,平均产量2992公斤/亩,创造了丘陵区旱地冬作紫色马铃薯高产记录。在川南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平均产量超过3000公斤/亩,产值超过9000元/亩。
(四)攀西安宁河谷冬马铃薯区
主要是冬马铃薯,平均产量4000公斤/亩以上,品质好,价格约2元/公斤,主要销往成都市场。会理万亩冬作菜用马铃薯高产优质生产示范区,平均产量4858公斤/亩,创造了大面积规范化生产高产纪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投入不足限制了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
目前,省内仅有农业农村厅薯类创新团队、科技厅育种攻关项目和科研院所有限经费在稳定支持,其经费不到主要粮油作物团队人均经费的20%~30%。各单位马铃薯课题组人数少、待遇低,研究手段落后,难以引进编制人员,难以招募长期聘用人员。
(二)种薯产业受到省外大型种薯企业严重冲击
省内缺乏大型种薯企业,稍具规模的种薯企业仅有5-10家,在种薯市场占有率不足20%。同时,省内种薯企业大量繁育费乌瑞它、大西洋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外品种,成都平原及川南地区主要种植北方大种薯企业繁育的种薯。
(三)品种转让制度限制了省内自育品种的推广
种薯企业购买品种后会更名,科研单位为保护知识产权和提高收益,又不建议低价交易品种,种薯企业转而繁育免费的费乌瑞它、大西洋等国外品种。目前,省内育成品种后,转让给种薯企业的价格约3-10万元,转让成功案例极少,四川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不足20%。
(四)机械化生产能力较弱
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较高,山区马铃薯种植地不具备大规模集约化机械作业的条件,凉山主产区马铃薯机种机收仅3%左右,机械手段单一。平原和平坝地区发展马铃薯的潜力挖掘不够,人工成本高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种植群体文化素质偏低,生产主要依靠经验,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新机制的接受能力不强。
三、对策建议
(一)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高度重视马铃薯科研和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四川薯类创新团队和市州科研团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和地方推广队伍。将薯类产业人才培养与青年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持续安排一批高产攻关、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水平提高。
(二)加强优良品种选引育与应用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育和引进适合我省生态区的优质高效马铃薯新品种,重点选引育加工专用型和特色马铃薯新品种,加大优良品种的应用和推广力度,淘汰劣质品种,完成我省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推动品质和营养价值提升,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三)加强良繁体系建设
加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自育种薯新品种支持专项,加快新品种种薯的繁育应用推广,注重地方特色品种提纯复壮与种薯生产,加强种薯质量监管,扶持种薯龙头企业,加快种薯基地建设,针对脱贫地区建立稳定、完善的脱毒一级种薯补贴制度,解决当前脱毒一级种利用率不高的现状,提升我省脱毒种薯质量和良种供应能力,促进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应用。
(四)加强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研发推广
加大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与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山地适用耕、种、收机具研究攻关,研发适宜我省马铃薯主产区地块小、坡度大等地形地貌特点的马铃薯耕、种、收机具,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与全面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提高马铃薯机械化应用率。
(五)加快川薯产业体系建设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健康观,加快建设四川马铃薯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擦亮“川字号”优势薯类产业金字招牌,推动川薯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把薯类产业建设成为夯实“天府粮仓”的重要产业。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潘海平 胡建军 沈学善 李洪浩 屈会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