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动态》2024年第16期:关于强化科技支撑做优做强四川省白菜类蔬菜产业的建议
来源:《农业科技动态》2024年第16期发布单位:院信息农经所 发布时间:2024/4/30已阅览:1676次 分享到:

 

农 业 科 技 动 态

 

2024年第16期

(总第910期)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4年4月29日  

专家建议

关于强化科技支撑做优做强四川省白菜类

蔬菜产业的建议

 摘要:四川省是全国白菜类蔬菜大省,产业规模较大、种质资源丰富、品种类型多样,同时也面临种植效益不稳、产业链不完善、科技创新不足、品牌意识不强等问题。建议从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健全产业链条、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和强化品牌培育运用等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我省白菜类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白菜类蔬菜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规模较大、品类丰富、品质优良,是我国白菜类蔬菜生产大省,也是长江中上游秋冬白菜和西部高原夏秋白菜的主要优势产区。主栽品种有大白菜、小白菜、娃娃菜、青梗菜和紫菜薹等,我省白菜类蔬菜播种面积大、产量高,在均衡市场供应、稳定蔬菜价格、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四川省白菜类蔬菜产业现状

 一是产业规模较大,产区基本稳定作者调研显示,四川省白菜类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15万亩,占全省蔬菜播种总面积的14.2%;产量784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15.6%。其中,大白菜的栽培面积最大,达到208万亩,占全省蔬菜播种总面积的9.4%;产量509万吨,占全省蔬菜总产量的10.1%。四川省白菜类蔬菜产区基本稳定,南充市、凉山州、广元市、达州市、成都市五个市(州)连续三年播种面积均排名全省前五位。是种质资源丰富品种创新加速四川省的大白菜、普通白菜、菜薹种质资源数量分别占全国同类型种质资源总数量的16.2%、8.3%、37.1%。其中,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创制和收集保存白菜类蔬菜种质资源1200余份。截至2024年3月,我国共登记大白菜新品种2961个,其中,四川省有84个,居全国第八位,名列前茅。在不结球白菜方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高产新品种川青2009和耐抽薹新品种川青2035。是栽培技术规范质量安全可靠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和经济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根据生产实际制订修订了《大白菜生产技术规程》《小白菜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指导各类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绿色生产,白菜类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种植效益不稳。白菜类蔬菜主要为鲜品供应,极易因季节性和区域性供求不平衡引起价格波动。我省生产多以户为单位,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小规模的生产导致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分散经营的农户对生产基础信息和外部市场供需缺乏了解,销售渠道单一,未形成高效的产销对接,价格严重受到市场波动影响。加之农资、运输和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大,促使白菜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二是产业链不完善。我省白菜类蔬菜产业以鲜销为主,处于“生产—销售”的短链初级模式,链条延伸不够。采后分级包装、预冷贮运、精深加工等相对欠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白菜类蔬菜保鲜、销售和加工龙头企业少,容易出现蔬菜集中上市、供销失衡和经济效益降低等问题。三是科技创新不足。突破性品种缺乏,相关企业登记了较多大白菜新品种,但缺乏高产、优质、多抗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对省外或国外品种依赖度仍然较高。标准化生产滞后,白菜生产的标准化技术体系尚不健全,生产中白菜未熟抽薹、结球异常和根肿病害等问题时有发生,且我省颇具优势的娃娃菜、紫菜薹等缺乏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四是品牌意识不强。农户重生产轻销售,仍以初级产品进入批发流通市场为主,缺乏品牌创建和营销意识,绿色和有机认证的基地面积不大,且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批数量不多,知名品牌少,品牌效应低,市场销售价格低。

 三、对策建议

 (一)引导适度规模经营

 优化品类产区布局,注意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分期播种,避免集中收获、集中上市引起效益下降。推广适宜新品种,指导合理施肥,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指导,推进生产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加强优势主产区水利、道路、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种植条件和营销环境。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积极引进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白菜类蔬菜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建立产业规模数据统计发布制度,有效分析市场供求形势,正确指导生产。

 (二)完善健全产业链条

 鼓励农户与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结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建立蔬菜保险制度体系,提高抗灾抗险能力。建立白菜类蔬菜采后流通体系,完善冷链物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支持针对不同消费市场和群体进行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加强营销人才培养和市场营销手段运用,创新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和金融支农方式,多途径、多渠道有效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以生态绿色栽培为基础,以流通加工产业为纽带,以大地景观和展会为特色,开展产业文化节,开发特色白菜宴,健全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

 (三)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立足四川省白菜类蔬菜在产业规模和种质资源上的优势,发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围绕白菜类蔬菜产业“卡脖子”核心技术,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尤其支持省育种攻关向白菜类蔬菜倾斜,增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加强四川优质种质资源创制、关键性状基因发掘、白菜新优品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发。针对面积大且优势强的娃娃菜和紫菜薹,加强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研发,制订相应地方标准,健全技术标准体系,确保规范化生产。

 (四)强化品牌培育运用

 创建品牌农业特色基地,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申请、保护、宣传和利用。重视四川冬春大白菜、小白菜、紫菜薹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鼓励和扶持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注册农产品商标。充分利用各级媒体资源平台加大品牌推介和舆论引导,加强品牌质量监督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提高四川省白菜类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消费市场,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产业效益。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叶鹏盛  赖  佳  韦树谷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合作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信息农经所  编审